6萬億賽道大爆發!
今天,比半導體更猛的是市值超過6萬億元的氫能源。
午後,氫能指數狂拉至6.27%,板塊內漲幅超過5%的個股多達百余只!
這賺錢效應,太饞人了。
利好消息有三個。
1.山東省自2024年3月1日起,將對本省高速公路安裝ETC套裝設備的氫能車輛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費;
2.海馬汽車宣布,氫燃料電池汽車7X-H即將在海口啓動小批量示範運營。
3.佛山南海區發布《佛山市南海區打造氫能和氨氫融合裝備制造千億產業集群實施方案(2024—2030年)》。
再加上《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發布後,各地積極規劃可再生能源制氫,合計規劃量到2025、2030、2035年已達100萬噸、100萬噸、250萬噸。
從趨勢來看,氫能這個毀譽參半的產業,或許即將進入快速發展期。
但是,老股民應該都還記得,氫能源都炒過好幾輪了,這也不是國家第一次出台扶持氫能源發展的政策了。
這一次,會有不一樣嗎?
01
三大陷阱
2H2+O2=2H2O,這個化學方程式就像巴赫的二部創意曲,簡潔卻蕴含巨大的能量。
當氫以遊離氣體形式存在時,按重量計算的能量密度,讓任何化石燃料都自慚形穢,且排放的只有淨水,沒有污染。
但越是美好的事物,越是難以接近。
氫能源完美詮釋了這一道理。
想要得到完美的氫能源,必須先跨越三大邏輯陷阱。
第一個:對其他燃料的依賴性太強。
理論上,氫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佔了全宇宙75%的質量。
但我們的地球,卻是顆嚴重缺氫的星球,氫單質幾乎不存在,只有化合物。
所以氫能源,即純度較高的氫氣,必須從化合物中分離、或經過繁瑣的制取過程才能獲得。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還困在地球上,氫就只能作爲二次能源。
由此,便可以引申到第二個邏輯陷阱:氫能源是清潔能源,但其依賴的上一級能源,不一定清潔。
常見的制氫技術只有三種:煤制氫,甲烷制氫,電解水制氫。
三種手法得到的氫,分別叫作灰氫、藍氫、綠氫。
顧名思義,綠氫肯定是我們的終極追求。
水電解成氫,釋放巨大能量後,又變成水繼續電解,無限使用。
但是,電解水每制取一公斤氫,需要耗電48度。
而理論上,一公斤氫只能發31.75度電。
屬於純純的喫力不討好,再清潔也用。
所以目前全球95%的氫,都是灰氫和藍氫。
灰氫和綠氫是兩個極端。
灰氫很便宜,但污染太大,每制取1公斤氫氣,約排放10公斤二氧化碳。
但各國發展氫能源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清潔,所以這肯定不是大方向。
藍氫相對環保一些,也是最主流的工業氫,但每制取1公斤氫氣依然耗電約11度,稱不上多高效。
這樣那樣的缺陷,如此之多,不僅讓人懷疑,氫能源真能有美好未來?
即便解決了制氫難且貴的問題,還有第三個陷阱等着:儲存和運輸。
這可是個大坑。
確實,除了核能,氫能的效率是目前所有燃料中最高的,等質量的發熱值約爲汽油的3倍,乙醇的4倍,煤炭的6倍……
很強,但也很飄。
氫是自然界中最輕的元素,常溫下幾乎可以從任何容器中逸出,非常難儲存。
有效的辦法只有兩種。
一是低溫液化。這個非常難,因爲液氫的沸點是-253℃,容器內要維持這種低溫,消耗的能量過於巨大。
這跟電解水制氫是類似的道理,根本得不償失。
相當於用直升機去送外賣,太奢侈了。
二是高壓氣態儲氫。這是目前最主流的儲氫技術,成本也不低。
比如,2021年底全國首座高速服務區加氫站正式落戶山東,佔地1640平米,耗資1160萬元。
其中,僅設備成本就佔近80%。
這種非能源成本,導致氫能消費者需要比傳統電力支付2倍以上的價錢。
不止是貴,安全方面的問題也很讓人擔憂。
氫氣是可燃的,萬一儲氫罐受到劇烈衝擊,爆炸了怎么辦?
此前,挪威的一處加氫站,就曾發生爆炸,威力之大直接觸發了附近路口的汽車安全氣囊,警方設立的安全區達到方圓500米。
來源:insideev
總而言之,氫能源如今的現狀就是制氫貴、儲氫貴、用氫也貴,甚至還有危險
既然如此,發力推動氫能源,還有多大的必要?
02
三大危機
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氫能源的潛力,是毋庸置疑的。
僅去年,日本、美國、歐盟就相繼發布《氫能基本战略》、《美國國家清潔氫能战略和路线圖》、《歐洲氫能战略》,對能源轉型的態度明顯更加積極。
爲何如此難搞,各國還要不遺余力發展氫能?
因爲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是必須要。
有三大危機擺在面前。
第一,能源效率的發展速度趕不上技術的進步速度。
社會是不斷發展的。盡管技術在不斷強化能源的开採效率,但其進展,遠遠不如技術進步本身所需的能源消耗效率。
據美國能源情報署測算,到2050年,全球的能源消耗就將超過能源效率的進步。
別以爲很遙遠,那時90後和一多半80後,還沒退休呢。
更何況從去年开始,我們能明顯感覺到技術又到了爆發期,變化遠比過去10年快,誰也不知道這一年會不會提前到來。
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改善現有的能源結構。
環保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爲未來着想。
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就沒必要贅述了,都屬於不可再生能源,用一點少一點。
核裂變存在很高的風險,各國在新建核電站方面都越發謹慎。
核聚變能源雖然聽起來十分美好,近些年也不斷傳出技術突破的消息,但究竟還需要多久可以實現商用,誰也說不准。
鋰電雖好,但電池壽命最多二十年,裏邊有很多對自然有害的化學物質,如果任其泄露,是環境的災難。
但目前,電池的回收技術還有待突破。
因此,水電、風電和光伏是目前的主流。
但這三者有個共同致命的缺陷:無法穩定地提供能源。
所以它們在電網中的佔比不能超過20%,否則將影響電網的穩定性。
如果以氫爲燃料發電,至少可以先用於調峰,等技術逐漸成熟再考慮大規模替代。
據國際能源署的保守預測,2050年氫能將佔全球終端能源需求的13%,需求規模將從目前的9500萬噸增長至5.3億噸。
除了改善能源結構,氫能對世界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
這同時也是目前舉世關注的危機:緩解地緣摩擦。
當前世界的地緣战爭,宗教與意識形態是一方面,很大程度上都是能源分布不均導致的矛盾。
只有新能源的壯大,才能改變能源貿易的地理重心,重新建立另一套在生產和使用基礎上的地緣政治影響中心出現。
這有可能結束如今紛亂不休的局面,也有可能產生更大的混亂。
但我更傾向於後者。爲什么?
以日本爲例。
日本是第一個提出發展“氫能源社會”的經濟體,從上遊的制氫技術,到中遊的運輸、儲存,再到下遊的加氫站、電池制造等全產業鏈,日本都牢牢把握着先發優勢。
但在建設的步伐上,近乎龜速,遲遲無法走出國門。
爲什么?
因爲這樣一個劃時代的產業,想要發展起來,需要各個國家在生產、運輸、應用至消費各個環節通力合作,才能打造出一套完美閉環。
單靠日本市場,是撐不起氫能源發展的。
這就是最大的問題:日本自己一廂情愿地扎進氫能源汽車,最重要的中美市場卻不跟進。
合作才是主流。
所以氫能源作爲全人類都渴望攻克的難關,或許可以开啓一個國際合作的新時代。
不過,合作固然是好事,但這同時也引發了第三個潛在危機:搶佔先發優勢。
上遊,中國是世界第一制氫大國,盡管主要是灰氫和藍氫,但技術比較成熟,不存在卡脖子問題。
但在中遊和下遊,形勢並不樂觀。
不論是中遊加氫站的關鍵設備,還是下遊的電堆、雙極板、膜電極、質子交換膜、擴散層以及汽車裏必需的氫循環泵、空氣壓縮機等等技術,都對外依賴極大。
正如上面所說,時至今天,日本的氫能技術說是獨步世界,全球接近70%的氫燃料汽車專利都掌握在其手中。
比如抑制氣體擴散層材料碳纖維紙,核心技術在日企東麗公司手中,其產量高達5.37萬噸。國內盡管在2020年實現了突破,但如江蘇恆神、中復神鷹等龍頭企業,產量也只達到5000噸、8000噸,與之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總體而言,當前國內的氫能源產業,與7年前的電動汽車有些相似。
但也有些不同。
畢竟,從終極方向看,鋰電池屬於過渡產品,就好像5G一樣。
若氫能源真的就是那個終極目標——無限能源,那么即便成本再高,也必須跟上,沒得選擇。
03
尾聲
想象一下,如果氫能源能投入全民商用,會是如何美好?
它不僅能加熱制冷,還能以不同規模發電,乃至驅動各種發動機,並廣泛應用於家庭、工業和運輸等幾乎所有領域。
另外,盡管聽起來不太真實,這種燃料不會產生任何輻射、顆粒物、大氣污染物,且來源無處不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儲備豐富。
因爲它,世界不再有能源困擾,與之衍生出的貪婪、地緣衝突、战爭,都將一去不返。
這樣的夢想能實現嗎?
1869年,在科幻鼻祖儒勒·凡爾納筆下,《海底兩萬裏》中可怕的“鸚鵡螺號”潛艇用之不竭的燃料,便是氫氣。
也是從彼時开始,氫能作爲最友好、最清潔的終極能源,始終活在人類的幻想中。
時過境遷,150年後的今天,當氫能源再次立於能源變革的風口浪尖,希望它真的能從繪本走出。
而不只是又一輪短暫的炒作熱點。(全文完)
標題:6萬億賽道大爆發!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85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