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影市總結:現實題材好賣,類型片崛起
搜狐娛樂專稿 (哈麥/文)2023年的電影市場,冷熱交替,春節檔、暑期檔極火爆,其他非熱門檔期又極冷,最終全年票房預計540多億元,還沒達到2017年的高度,離2019年的影史紀錄更是有巨大差距,這算是倒退。
但在內容創作上,又有很多新氣象,進步似乎很明顯。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頻出爆款,創作者的類型片意識前所未有的高漲,歷史題材也罕見地沒有遇冷,相比以往主旋律、喜劇、奇幻這幾大類型常年霸榜的情形,今年可以算百花齊放了。
電影照進現實
最讓市場意外的是暑期檔《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擲》的爆火。
這兩部電影都是新人導演執導的類型片,各有其在類型敘事上的長處,也有短視頻營銷方面的成功,但最重要的是,它們都是以現實打底,有和當下人們生活、情緒的緊密關聯。
《消失的她》的戲劇性和強反轉本來就讓電影有了大衆娛樂性,而它的題材,又恰逢其時地迎合了不少社會熱點,新聞裏頻繁出現的東南亞兇殺事件,社會中彌漫的兩性信任危機及恐婚潮,都讓它有了下沉並擴散的基礎。
《孤注一擲》把緬北電詐搬上大銀幕,是比《消失的她》更具現實感的事件型電影,在獵奇和恐詐心理驅動下,這部電影的實用性得以發揮,“多一人觀影,少一人受騙”,這是句營銷slogan,也確實是很多人走進影院的理由。
王寶強的《八角籠中》也是現實主義的勝利。
按過往的市場邏輯,拍大山裏的窮孩子,又土又苦,這樣的電影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也因此,之前談好的投資最後都泡湯了,王寶強自己砸鍋賣鐵硬扛了下來。
但這部電影貴在真誠,題材真誠,選角真誠,導演真誠,而且王寶強學會用類型片的手法讓電影具有觀賞性,還用故事主人公及自己的真實生命體驗,讓更多人有共情感,觀衆可以感受到,不僅大山裏的孩子有八角籠,其實每個普通人,都有各自的八角籠。
其他賣得不錯的電影,不少也都有現實的影子。
《堅如磐石》映射的是商界和官場的黑暗。《保你平安》拍的是網絡時代“造謠”給人帶來的傷害。《學爸》呈現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學區房焦慮和雞娃。《涉過憤怒的海》最後把主題落在了對自以爲是的中國式父愛、母愛的反思。
《三大隊》《莫斯科行動》《第八個嫌疑人》都是改編自真人真事。《三大隊》是對執着又正義的人民警察的致敬。《莫斯科行動》是用動作片手法對93國際列車大劫案的再現。《第八個嫌疑人》講的是歷史上一起大型武裝劫鈔案背後的善惡與人性。
類型片大崛起
《封神》《長安三萬裏》《滿江紅》都是歷史題材,類型又各不同。
《封神》是神話故事,屬於魔幻。《長安三萬裏》是傳記類動畫片。《滿江紅》則混搭了歷史、懸疑、喜劇多種類型。
《封神》和過往一衆失敗的國產魔幻電影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努力脫虛向實,而不是脫實向虛,爲了魔幻而魔幻。
它推翻了“妲己禍國”的傳統魔幻設定,把重心放在了人心上。“心有惡念,造孽自至”,讓殷壽這個人物變得立體,而不再是一個紙片人暴君。姬發這樣一個讓中國古代史從殘暴統治進入禮儀之邦的重要人物,從最初的慕強、愚忠,到後來醒悟、伐紂,也得到了充分的成長。
正是這種關於人心善惡,關於人物成長的恆久主題設定,讓拖延了多年的《封神》顯得不過時,得到了當下觀衆的共鳴和支持,從一部預期中的爛片到借助“自來水”賣了超過26億。
《長安三萬裏》講的是大唐詩人李白和高適的故事,看似遙遠,卻也有當下性。李白和高適,一個放縱浪漫派,一個隱忍實幹家,他們也像是同一個人的兩面,是理想和現實的映照。
以上成功的電影,要么是在現實題材的基礎上,把類型化做足,放大娛樂性。要么是在和現實不沾邊的類型基礎上,努力注入現實性,或者說找到和當下觀衆的情感關聯。
排在年度票房榜第一的《滿江紅》就是這種思路的集大成者。
它本是一個歷史題材,裏面放入了很強的懸疑、喜劇元素,結構上布滿了反轉,好似這幾年流行的劇本殺。甚至還可以說,它是一部主旋律電影,最後讓奸臣帶領全軍復誦《滿江紅》,一股濃濃的浪漫英雄主義,賺了不少觀衆的眼淚。
可以看到,在市場的教育下,不管是張藝謀、曹保平這樣的老一代創作者,還是陳思誠、韓延、王寶強、申奧、崔睿、魏書鈞、蘇亮、張末這些新一代及更新一代的創作者,其類型意識都前所未有的高漲,就連程耳這樣的作者導演,也在擁抱流量,努力打造“超級商業片”。
觀衆既要又要
如果回歸電影的商品屬性,供給端的變化其實源自需求端的變化。
過去,經濟連年高增,前景一片看好的樂觀氛圍下,觀衆看電影,可以只爲圖一樂。但環境在變,經濟在變,大家錢袋子的鼓癟在變,心境在變,消費觀念也在跟着變。
對於很多人來說,電影不像油鹽醬醋茶,屬於“必需消費”,它是“可選消費”,可看可不看,要花錢,花時間,花心情去影院,就得有一個充足的理由。
這個理由可以是被爽到,被感動到,被教育到,被樂到,或者滿足了某種好奇,或者看完可以和周圍人討論,融入社交,總之得有。
這也是今年那些空洞無物的好萊塢大片、國產喜劇片、套路式港片頻頻撲街的一大原因。
這就要求創作者要有找到好選題的能力,拍的電影要好看,要能引發共情,不僅提供娛樂價值,還要提供情緒價值、話題價值,以及獲得感,更多時候是要兼而有之,因爲消費者可以既要又要,對平庸電影的容忍度不再像以前那樣高了。
要抓住觀衆,跟上潮流,創作者就不得不聚焦於當下,把目光探向更深一些的現實。
其實,這也是電影本來該有的一種樣子,它一邊是造夢,是人類情感、想象力的放飛,另一邊也應該是這個社會的縮影,是老百姓生活的寫照。
沒有哪部大賣的電影是跟當下完全無關的。
十年前,《泰囧》橫空出世,對應的正是國人赴東南亞旅遊的熱潮,是經濟快速增長下消費升級的例證。十年後,《消失的她》《孤注一擲》爆火,正是東南亞亂象叢生,國人在疫情後蕭條期各種危機感疊加、風險意識大增的投射。
而最近幾年,《战狼》《紅海行動》《我和我的祖國》《長津湖》等一批電影掀起的主旋律熱潮,背後是大國崛起帶來的民族自豪感增長。
不僅在中國,這個結論在其他電影市場也同樣成立。
2022年,印度GDP超越曾經殖民它的英國,排進世界第五。當年,講印度革命英雄抗擊英國殖民統治者的《RRR》(《革命雙雄》)爆賣,成了印度年度票房第二。2023年,講愛國特工大战僱傭兵保護祖國的《帕坦》再次大爆,民族主義也成了崛起的印度的主旋律。
在韓國,這幾年最有影響力的電影是斬獲奧斯卡大獎,全球賣了2.63億美元的《寄生蟲》。這部電影,用類型片手法,對韓國社會愈演愈烈的階級分化、貧富分化進行了赤裸裸的展示。
日本這些年一直是動漫電影打天下,這不光跟日本的動漫產業足夠成熟有關,在“失去的三十年”,經濟一潭死水,宅文化盛行的狀況下,這個強調紀律、個性壓抑的民族,需要在動漫中獲得冒險、刺激、張揚、治愈等豐富的體驗。
再看備受全球矚目的好萊塢,電影更是和社會思潮息息相關。
前些年大火的超級英雄電影正在失去吸引力,而呼應女性主義的《芭比》全球爆賣14.42億美元,成了今年的票房冠軍。
在俄烏、哈以战爭及各種潛在的地緣、軍事、經濟衝突陰影下上映的《奧本海默》,大賣9.52億美元,排在全球年度票房榜第三。
改編自真實事件,成本只有1450萬美元的《自由之聲》全球票房2.48億美元,回報比超過很多超級大片。
電影,不只是文藝片,即使是娛樂類型片,也在發揮它一定的社會紀實功能,這種紀實可能是現實層面的,也可能是大衆心理層面的。
標題:2023年影市總結:現實題材好賣,類型片崛起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65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