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豬,黑白切」 傅士玲喫出庶民美食滋味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31日電)以前的人「沒喫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現代人正相反,作家傅士玲不但喫豬肉,還專攻「黑白切」喫法,喫出庶民美食滋味,近期出版「台灣豬,黑白切」一書。
根據大辣文化發布新聞稿,坊間很多關於台灣小喫的書籍,卻無台灣豬肉料理的專書,黑白切的內容包羅萬象,但不同部位的肉或內臟各有不同處理與講究,怎麼喫最佳也各有竅門。作者傅士玲以一日早、中、下午點心、晚餐能喫到的黑白切為主題,用店家的故事帶出餐桌上台灣豬的各種風味,提供讀者更豐富的美食資訊。
傅士玲在序中表示,她的人生「黑白切」初體驗發生在小學4年級,地點位在台北林森北路一條靠近中山北路的巷子裡,當時這一帶全是日式平房,同學家的外牆邊有一手推車攤販,賣著米粉湯、油豆腐以及豬大腸、肝連,不沾醬油膏的「黑白切」泡入米粉湯中,連湯帶米粉一大口喫下,滋味精緻勝過所有其他小喫。
傅士玲說,那是個「黑白切」尚未蔚為台灣小喫顯學的時代,在條通區域內,小喫是點心,不求豐盛飽足,一攤一味,量少質精,但每一味都讓人印象深刻。
傅士玲表示,黑白切是以豬為主的小菜,沒有花俏的烹製手法,也無繁複調味。但並非全無學問,因為從畜養到端上桌惹人垂涎,它的天成美味得利於無數職人深不見底的真功夫。
「台灣豬,黑白切」一書分為三個部分,「一隻豬的獻禮―從頭到尾」,講述豬的本體,細說豬身上不同的部位出現在黑白切攤上呈現的樣貌;「幸福的內在美―心肝寶貝」,分析豬的臟器、豬雜等,完全回歸食材本色,「新鮮」就是店家最大的用心與誠意;「台灣小喫真義與職人精神―日以繼夜」,「黑白切」職人貪黑起早的工作,使得人們得以享用不輸米其林的美味指標。
傅士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文所、喬治梅森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漢聲雜誌、商業週刊出版,曾擔任「壹週刊」美食旅遊採訪主任、華府作家協會會長,著有「蔣公獅子頭」等書,譯著包括「威尼斯共和國」等書。(編輯:李亨山)1120831
標題:「台灣豬,黑白切」 傅士玲喫出庶民美食滋味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8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