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將不得不直視一個問題——

生存韌性。

市場經歷過多輪行業周期,卻沒有經歷過完全經濟周期,對醫藥行業穿越周期的韌性,主要依托於海外經驗,並引起沒有真正重視。

長春高新跌停,一葉障目,再度引起對集採的恐慌。其實,制藥上市公司已經基本對集採免疫,器械上市公司正陸續消化集採。

打敗集採,走出政策周期,預計今年Q2、Q3業績將驗證制藥、器械、CXO、上遊供應鏈、合成生物學龍頭,也有不懼經濟周期的韌性,是經典的防御品種。

關於集採,繼續情緒化、妖魔化已無必要,是時候理性引導其正面效應。集採在減輕醫藥行業低水平重復競爭上,初見效果,但這還遠遠不夠。

 

01 

脆弱與韌性


是不是集採一個省,就閃崩一次?

長春高新6月7日跌停,源於浙江第四批集採確認納入重組人生長激素,此前先後卷入廣東、河北、福建的集採。

關於長春高新的閃崩體質,以往分析過多次,不新鮮不驚訝不同情。單一產品結構具有脆弱性,微小的邊際變化也會被放大,同時,新生兒減少,行業長期邏輯變壞。

至今還陷於集採泥潭的屬於個別情況,崩潰來自於內部,產品結構或經營能力存在問題。長春高新帶來兩個啓示:第一,一家公司的調性很難改變,企業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經營壓力,以後分析基本面,管线資產、技術創新只佔50%權重,公司治理、運營能力要佔另外一半權重;第二,傳統平台型制藥、器械企業的逆周期韌性凸顯,全面均衡,抗風險能力強。

今年3月全國第八批藥品集採,不再是公衆議題,上市公司反應平淡。2018年以來,八批藥品集採共覆蓋333種藥品,按集採前價格測算,涉及金額約佔公立醫療機構化學藥、生物藥年採購額已超35%,重點公司的核心仿制藥幾乎均已集採,仿制藥集採的邊際影響大幅減弱。

在華東醫藥的牆上,阿卡波糖早就是老黃歷,新世界打开了,減重藥、ADC、醫美與合成生物學,摩肩接踵。

麗珠集團、京新藥業、恩華藥業、仙琚制藥,即使以最挑剔的眼光審視各季業績,都是穩如老狗,最重要的是,在高壁壘的新領域新品種上實現內生進化。

集採並沒有帶來傳統仿制藥企大面積退場,但正面效應也立竿見影,倒逼產品結構進行升級優化。

高值耗材集採有一定衝擊力,但也能消化,而且反射弧模式是固定的。

先是集採前經銷商拿貨意愿下降,銷量受到一定影響。集採後,國產器械龍頭銷量放大,但短期難以達到以量補價。最後,韌性來了,企業通過成本優化、產品創新、賽道拓展、海外布局,集採執行一年後,進入價穩量增階段,業績迎來拐點。

這在早期執行集採的冠脈支架(樂普醫療)、骨科關節類(愛康醫療、春立醫療)上得到驗證。

樂普醫療早在2022H1已走出陰影,2023Q1淨利潤5.97億元,同比增長9.45%,上年同期新冠抗原收入基數較高。心血管植介入創新產品組合(藥物塗層球囊、生物可吸收支架、切割球囊、左心耳封堵器、氧化膜系列封堵器、全降解封堵器)實現持續高增長,還开拓消費醫療新增長曲线,包括齒科、眼科、皮膚科。

部分創新器械直接漂移過彎,甚至不存在減速期。2020年貴州、重慶、海南三省集採,惠泰醫療球囊產品在中標後單價下滑35%-40%,而銷量實現300%-800%增長,成功實現以價換量,國內市場份額從2019年2%提升到2021年10%。


 02 

向前看與开倒車


作爲支付政策改革先行者,北京市醫保局首次探索DRG與集採聯動。

有突破性價值。一是集採不再是單一的降價措施,而是置入整個醫保支付系統改革中,有利於生態的協同;二是根據產品創新程度形成差異化定價;三是廠商終於有一定議價能力。

據浙商證券分析,若耗材一次性降價過多,醫院無法享受廠商較好服務,還會面臨下一年DRG付費的調整,而在聯動下,醫院會更傾向於一個相對合理的價格。本次相對創新的產品如“磁定位壓力感應治療雙彎導管-12孔(不含12孔)以上”入門降幅僅8%(獲得60%的需求量),達標降幅13%(獲得90%的需求量),而競品相對較多的產品,降幅在30%-70%。

聯動爲高難度手術、突破式創新留出空間,創新器械將有更好的放量窗口期。

但事物的發展經常迂回曲折。

鄭大一附院曾被戲稱“全球最大的醫院”,2021年度收入合計約爲218.78億元,手術量高達28萬台。

3月17日,由鄭大一附院和河南省人民醫院牽頭進行河南聯盟醫用耗材集採,平均降幅53.6%,如臨牀常用的神經介入球囊擴張導管由原來的17000元降至5000元,降幅屬於正常範圍,但主要問題是不帶量,涉及醫用耗材2323個品規,節約費用13.1億元以上。只考慮節省採購成本,不兼顧企業以價換量。

本次集採對涉及公司業績影響不大,但增添了非帶量採購模式在全國推廣的顧慮。


 03 

拿出鼓勵創新的誠意


集採的正面效應還有待充分釋放。

截至今年4月,國家已經开展8批333種藥品、3批4類高值醫用耗材集採,平均降價幅度分別超過50%、80%,疊加地方聯盟集採,已累計降低藥耗費用超4000億元。

依照財務常識,節約的超4000億元不可能匯聚到一起,然後直接用於創新藥。那么騰籠換鳥到哪裏去了?不能因爲銷售額增加,就認爲創新藥是受益者,至少受益程度是模糊的。無論仿制藥是否集採,創新藥銷售額客觀上都會增加,因爲進口、國產創新藥上市品種逐年增多,自身還有一個放量爬坡生命周期。

其實有一個直觀的標准,觀察醫保談判創新藥降幅。

歷年新增品種醫保談判平均降幅:2016年59%,2017年44%,2018年57%,2019年61%,2020年51%,2021年62%,2022年60%。

現在醫保目錄中近3000個藥品,醫保基金最高支付額爲30萬元。在前沿療法成本中短期無法降到可及性範圍內的情況下,支付環境應該主動改善,探索醫保報銷與商業保險的組合支付方式。

2022年醫保談判成功率82.3%,創歷史新高,2019年至2021年歷次醫保談判成功率分別爲65%、73%、80%,有助於更多創新藥分享醫保蛋糕。

據西南證券研報,醫保目錄准入頻率大幅加快,而醫療機構藥品准入的模式尚未明顯變化,部分談判藥品出現“進院難”現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藥品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陳昊主任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兩年上市的創新藥,其銷售渠道主要是在DTP藥房而非醫院(銷售佔比可達90%)。相比醫院,在DTP藥房,從藥品獲批上市到开出首張處方時間縮短1-2個月。

打通最後一公裏,尚需努力。



標題:打敗集採,走出政策周期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62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