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今年五一各地即將舉辦的音樂節,最近很是搶了一波關注和流量。

據人氣博主“毒蘑菇音樂現場”統計,截至4月15日已有23場音樂節官宣進軍五一長假。大到北京、上海、廣州等超一线城市,北京甚至就有三場音樂節;而低线城市如浙江上虞、新疆伊寧、安徽滁州等也有自己的音樂節計劃。

而備受關注的是,今年各大音樂節中,多了不少流量明星以及跨界而來的頭部藝人。

其中趙露思、程瀟、張晚意、翟瀟聞在“北京·元氣森林音樂節”开啓“音樂節首秀”;岳雲鵬、張新成跨界參加“佛山·銀河左岸音樂節”;岳雲鵬還跟羅雲熙去了“常州·太湖灣音樂節”;還有“南京·咪豆音樂節”的張新成、“銀川·2025超級音樂節”李治廷、“天津·泡泡島音樂與藝術節”的莊達菲……

如此熱鬧、話題不斷的背後,不難看到演出市場在近兩年的現狀下,正在尋找一些思路。

從2020年以來,每年的音樂節已經成爲演出市場的熱門寵兒,而這種熱情更在2023年達到巔峰。但是需要看到,2024年以來這種熱情在推動市場逐漸日常化的同時,也因爲逐漸清晰的二八效應,減少了不少跟風的嘗試。

展开全文

根據據小鹿角智庫統計,2023年音樂節數量爲560場,2024年驟降至380場,音樂節市場的降溫趨勢明顯。除了市場的熱情下降,各大音樂節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比如最基礎的是,具有帶票能力的樂隊在各大音樂節刷臉,逐漸造成樂迷的審美疲勞,如根據小鹿角統計,今年3-5月萬能青年旅店和夏日入侵企劃樂隊就各有9場演出。

此外,音樂節激增造成一系列問題,比如普遍的門票提價、新生音樂節缺乏經驗導致觀演雙方衝突等等。

售票能力不佳的音樂節宣告“延期”已經成爲常態,去年已經頻繁出現各自“不可抗力取消”,而今年已有15個音樂節因故延期(最新爆出北京無限音樂節也暫時取消)。

但音樂節生意還需要持續下去。

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不但存在大量音樂人、演出公司會選擇這種具有深度市場認知、操作相對可控的拼盤演出模式,各地政府也已經普遍推廣音樂節作爲“文旅+”的新領域,比如常州已經連續兩年登頂全國音樂節城市票房,觀演人次帶動周邊消費超百億元。

爲了挽回市場、提升票房確定性,各大演出方也嘗試了不少思路。

事實上,邀請流量藝人包括“秀人”參與音樂節,從去年开始屢見不鮮。彼時的另一種思路是邀請海外陣容,比如去年的西湖音樂節就採取了全海外陣容,但這種打法不但成本高企,沒有頂級影響力的陣容也很難破圈。

這才有了今年邀請流量演員、頭部藝人跨界的嘗試。這也迎合了近幾年的流量藝人在行業寒潮中頻繁嘗試音樂、發專輯、开見面會甚至個唱的潮流,在當前實現了某種雙向奔赴。

雖然有不少聲音指出,這種面向粉絲群體的买票企圖,會進一步放大與傳統音樂節受衆的衝突,導致原本的基本盤流失。但在目前行業在存量市場自我調整的環節,這種嘗試未嘗不可,或許未來會形成更多元的音樂節演出形式。

在市場仍具有諸多不確定性的當下,或許更應該做的是積極嘗試與改變。



標題:五一音樂節扎堆、趙露思程瀟張晚意岳雲鵬等下場,演出市場有了新生意經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2909.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