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稱台立合作未達預期 駐立代表強調多元發展
(中央社記者遊堯茹維爾紐斯3日專電)立陶宛總理帕魯克斯近期表示台灣與立陶宛合作雷聲大雨點小,實際合作成果未如預期,雙邊關係陷入「凍結」狀態。對此,台灣駐立陶宛代表王雪虹回應,雙邊合作涵蓋多元領域,並強調深化夥伴關係的重要性。
帕魯克斯(Gintautas Paluckas)日前在立陶宛媒體Delfi的節目中表示,立陶宛與台灣的關係停滯不前,因立陶宛對台合作的期望未能實現。他指出,雖然先前立陶宛討論了許多與台灣發展關係的好處,但實際上並未取得成效,直指立陶宛未獲得數十億歐元的投資基金,也沒有半導體領域的技術分享。
立陶宛前任政府於2021年同意台灣在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是立陶宛試圖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立場並與台灣建立更緊密關係的一步,這導致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惡化。在此之前,立陶宛已退出中國與中東歐17國的「17+1」合作機制,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兩國隨後跟進。
帕魯克斯指出,立陶宛因台灣議題與中國爆發外交爭端時,北京當局將立陶宛排除在其供應鏈之外,導致當時立陶宛的出口面臨挑戰,而國際投資者也因擔憂中國可能報復而卻步,立陶宛因此失去數億歐元的直接投資。
立陶宛國會議長思科威爾內裏(Saulius Skvernelis)昨天接受Žinių Radijas電台採訪時表示同意帕魯克斯的看法,他認為當初台立合作的新聞宣傳力道推高了立陶宛的期望,但實際成果並不如預期。
事實上,台灣工研院與立陶宛企業Teltonika於2023年簽署半導體合作協議,但去年底因立陶宛電力供應及土地變更問題,導致容納半導體廠房的新園區建設計畫一度中斷。儘管立陶宛政府後續積極協調並解決問題,園區建設計畫仍預計延後2到3年,目前期望最晚於2032年竣工。
思科威爾內裏強調,他不想對台灣感到失望,但認為對台關係中的「過度樂觀」實際上是在掩飾之前外交政策上的冒進,指代表處不該以「台灣」為名。
此外,思科威爾內裏表示立陶宛以將與中國恢復關係列入政府議程。根據其說法,雖然過程不會公開討論,但可能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進行中。
對於立陶宛政府高層的評論,王雪虹告訴中央社,「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是經兩國政府審慎協商達成共識後設立,且台灣及立陶宛的雙邊關係不侷限在半導體合作,在人道援助烏克蘭、經貿、雷射、金融科技、生醫科技、新創、科學研究等領域,都有互惠互利的發展。
王雪虹指出,根據立陶宛的統計,2024年台立雙邊貿易額較2023年成長25.49%。此外,兩國在文化及人民之間的交流也有顯著成長。
王雪虹說:「台灣瞭解彼此國家及人民對台立關係的期待一直很高,這也是代表處與立陶宛各政府部門持續兢兢業業,一直努力的共同目標。」
王雪虹強調,當前國際局勢嚴峻,俄烏戰爭持續超過3年,中國持續加劇對台施壓,威權主義威脅區域安全,沒有國家能置身事外。在此關鍵時刻,台灣與立陶宛更須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擴大合作領域,深化雙邊情誼與民主夥伴關係。(編輯:張芷瑄)1140403
標題:立陶宛稱台立合作未達預期 駐立代表強調多元發展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0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