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今年2月3日开播的《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首播拿下1.39%的收視率。放在央視一套的九點亞黃金檔播出,這個成績看起來似乎不壞。

但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數據明顯得益於央視的排播策略。當晚首播的電視劇《六姊妹》八點开播後,亞黃金檔播出的卻是《舌尖上的中國4》,而《六姊妹》第二集推遲到了22:36播出,如此奇怪的排播,顯然有意讓這檔經典IP新作一炮打響。

而實際上,這檔節目帶動的討論和話題非常有限。

有評論統計了一組數據,以百度指數爲指標來看,《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第一季的單日峰值45.75萬;2014年的第二季單日峰值64.5萬;2018年第三季百指峰值26.29萬,這也是系列口碑嚴重下滑的一季。

而剛剛播出的第四季,百指單日峰值1.31萬。

此外,在年輕人聚集程度高,且更偏向紀錄片受衆的豆瓣上,節目开播一周後只有600+短評。

展开全文

這或許可以作爲一個視角,看待這個十多年前轟動一時、助力帶動了此後紀錄片市場尤其是美食紀錄片整體發展的經典IP,在當下面對的處境——在春節重新回歸,竟然幾乎“無人在意”。

誠然,這與《舌尖上的中國4》本身的內容是有關系的。

比如开播之後,在社交媒體上少數相關討論中,更多的聲音其實是在質疑這一季的選題。用黃魚吊湯去燒一條草魚做的西湖醋魚,這種美食創新是否有其必要?在烹飪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宣揚需要探身入爐、燒得小徒弟一身火斑的姜堰大爐燒餅,是否是一種倒退?

而更多的聲音在指出,這一季《舌尖4》少了那種“勾人感”,更多的篇幅放在了食物制作的技巧、傳承的故事、背後人的關系,甚至會探討背後的食材選擇、供應鏈管理等等。

這或許是曾經打動過觀衆的要素,但《舌尖》系列最初的出圈,不正是靠着拍出了食物本身的“勾人”,才留住了以食爲天的國人觀衆嗎?

而客觀地說,這種在視聽語言、內在邏輯上的革新,未必不是《舌尖4》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對“美食紀錄片”還能怎么做進行的全新探索。

過去十年裏,長視頻平台全面下場參與紀錄片制作、台網同類型內容激增、從大類到垂類的逐一开發,讓美食紀錄片處於一個明顯的生產過剩狀態。

發力最猛的2021年,各平台上线的美食紀錄片可達近百部。

其中不乏《老廣的味道》和《尋味》系列等各地美食傳播,也有《人生一串》《沸騰吧火鍋》《奇食記》《第一餐》等高熱度垂類內容;而原《舌尖》系列導演陳曉卿離开央視制作的《風味人間》,更是成爲新的長壽IP。

而《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在這樣的競爭大潮中想要堅守IP都是一個難題,這背後的難或可從每一季《舌尖》間隔的時間看出來。

第一季在2012年开播後,2014年第二季已經與觀衆見面;而第三季开播則是2018年,間隔擴大到四年;再到第四季,間隔已經足足七年,值得一提的是,《舌尖4》在央視每年的節目片單上就已經出現了三年以上。

而成反比的是,相比前兩季9.4和8.7分的豆瓣高分,用時四年的第三季卻只有3.8分,而且問題和如今的評論近似,過多的故事、明顯的離題感、空泛的內容、破碎的鏡頭語言,讓觀衆對說教味過多的內容缺乏耐心。

第四季顯然還是進行了一些調整,比如廣告比例降低了,也希望呈現更多美食背後的“智造”故事。但如此創新,還是偏離了美食節目的本質。

誠然,如今明顯過剩的美食內容,已經多年捧不出新的爆款;泛濫的內容、不斷更新的選題,也讓觀衆對視聽刺激的閾值不斷提升,很難再被新的紀錄片刺激。

這也是《舌尖》系列希望調整的原因,更是如今整個美食紀錄片行業希望找到的答案。

但或許,如今這個答案,還不是行業希望看到的。



標題:《舌尖上的中國4》开播“無人在意”,頂級IP遇冷背後的行業十年興衰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149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