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點綴廣慈社宅 成果展形塑「家」的新面貌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10日電)集5年大成,台北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成果展即起展出,從社福中心牆面到戶外空間點綴街燈,挑戰生活處處是藝術,並以藝術連結彼此,如限定裝置「遷徙博物館」挑戰成「社區之聲」。
廣慈社宅佔地達6.4公頃,基地前身包含福德平宅、廣慈博愛院,為促成社區對話,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20年啟動「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策劃單位「禾磊藝術」以「我們在家」(We Are Home)為題,並實際駐地於一側的「福德聚場」,設計系列貼近在地的活動,藉此形塑新廣慈人對「家」的認同。
禾磊藝術策展人吳慧貞今天帶領媒體導覽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成果展,她表示,藝術是慢慢沉潛的工作,在這檔成果展前,團隊帶領在地居民推動超過200場工作坊,有經驗豐富的講師曾向他們說「從沒遇過防備心這麼重的社區」,居民從最初肢體緊繃的防備狀態,到後來也漸漸投入其中。
吳慧貞說,藉由居民分享內容,成為作品的微養分,而眾人形塑出來的公共藝術也是種微養分,一步一步累積,陪伴在居民生活之中,最終便能達到對居住地的認同感。
以德國藝術家克拉爾(Florian Claar)與台灣知名音樂人林強共創的「遷徙博物館」為例,走進公共空間的環形木造劇場中,能聽見循環播放的樂音與囈語,那是取材自10多名居民關於夢境、夢想的口語敘事。
吳慧貞說,除了可以聽見揉合訪談的電子音樂,民眾走進裝置也可以發聲,並在其中聽見自己的聲音,「我們希望這件作品設置可以創造成『社區之聲』,讓大家聽聽彼此的聲音。」
成果展包含「遷徙博物館」在內的2組展期限定創作、18組永久性及臨時性裝置,並分散於社宅多區室內環境及戶外,更包含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涵蓋眾多社福單位的衛福大樓,因應不同空間,公共藝術作品也分別以在地元素相呼應。
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大廳牆面上的繪畫「共生」,由插畫藝術家鄒駿昇描繪四獸山所代表的神獸,隱含動物與人類、生態與聚落間共生的永續議題;而衛福大樓中,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也特地在繪畫中選用四獸山繽紛色彩,替台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空間增加活潑氣息。
「We Are Home:廣慈社會住宅公共藝術成果展」即起於台北廣慈社會住宅展出至2月10日。(編輯:陳政偉)1140110
標題:以藝術點綴廣慈社宅 成果展形塑「家」的新面貌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83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