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考古進展告訴我們,啤酒是個在世界範圍內都非常古老的酒精飲料,在9000年前的中國黃河流域和中東兩河流域,都找到了含有大麥成分的發酵酒痕跡,也就是啤酒前身存在的證據。在這9000年內,無數國家崛起又敗亡,文明興盛又衰微,但啤酒的存在卻從未受到影響。

也許是人類永遠無法擺脫對精神刺激品的依賴。如今,人類消耗的第一大飲品是水,這不必解釋,排名第二的是富含茶鹼和咖啡因的茶水,排名第三就是本書討論的主題——啤酒,它普遍含有3%~10%的酒精。而後續的排名中,咖啡、紅酒、可可、烈酒,都少不了咖啡因、酒精這類刺激神經物質的存在。人類千百年來依賴它們,也給它們起了各種各樣美好或奇怪的名字。

那么問題來了,“啤酒”這個詞是怎么被命名的?

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它稱作“Kaš”,大致意思是一種口渴時喝的植物飲料。一般由大麥面包發酵而來,可以理解爲農業已經高度發達的蘇美爾人把喫剩的面包釀制成了啤酒。早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與啤酒相關的詞匯實在太多,後面還經常加上各種顏色、甜度、容器類型等詞匯,足以證明啤酒已經是當地非常普通的飲品。後來的拉丁語家族,啤酒的名稱由此演化爲Cerveza系列詞匯,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意大利語等都用它的衍生詞來形容啤酒。

但真正成爲世界主流的日耳曼語系則使用Beer/Bier等衍生詞匯,在法、英、德、瑞、荷、比、盧等地流行起來,也隨着文化推廣被應用到了全世界。

同時期的東歐斯拉夫語族,則使用Pivo系列衍生詞匯。

很明顯,中國的啤酒一詞由外文發音直接音譯而來,正如很多近代才出現的詞匯,比如咖啡(coffee)、漢堡(hamburger)和可樂(cola)等詞。但無論是Beer[bi()r]還是Pivo[pivo],發音都像極了中文的“脾”和“皮”字。

於是,如你所愿,早期的中國人出國後聽到這種發音,便將這種用麥芽發酵,還會持續冒泡的酒精飲料叫作“脾酒”或者“皮酒”。

當然,有不少橋段還把“皮酒”的說法強加到李鴻章訪問歐洲時“親自”起的名字,這就是演義了:李中堂和乾隆皇帝一樣,一不留神,就“被”發明了很多名喫名喝。

事實上,1903年德國商人在青島开了一家日耳曼啤酒青島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啤酒前身)。而在1900年的哈爾濱,俄羅斯人烏盧布列夫斯基則开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啤酒廠(哈爾濱啤酒的前身)。從這個角度來說,“皮酒/脾酒”的說法從德語的Bier或俄語的п и в о而來都有可能。

展开全文

■ 20世紀初在中國售賣的進口“皮酒”廣告(圖片來源:嘉士伯啤酒博物館)

不過無論是“脾”還是“皮”,都實在不雅,對不上中國這個有着5000年悠久歷史傳統國家的文化底蕴。於是在兩個字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青島人看不下去,就發明了一個新字:“啤”,來命名這種酒。久而久之,這個字流行起來走進字典,如今廣泛使用的啤酒就此誕生。這和現代化學進入中國時,字典中新加的一系列關於新物質元素的漢字有異曲同工之妙。從這個角度來說,“啤”字本身在漢語中的創造也代表着啤酒文化的影響力。

然而無論啤酒還是Beer都只是一種統稱,啤酒主要分爲兩種類型,就好比醬油分爲生抽和老抽一樣。啤酒的兩大類型之一是來自古代英語詞匯中的艾爾(Ale),莎士比亞在他的名著裏經常用到的艾爾就是指當地的啤酒,它的味道更加復雜渾厚,顏色可以從淺到深,風格變幻無窮;另一種是來自德語的拉格(Lager),意爲在地下長期窖藏,它則清新很多,顏色較淺,這也是中國啤酒的主力類型。



標題:“啤酒的“啤”字大有來頭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829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