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黃鬱菁屏東縣30日電)今年獲選屏東品牌演藝團隊的嵐天樂集啟動「迴回,笛與聲之行旅」計畫,推出融合排灣族鼻笛的跨界音樂劇場,以新視野呈現傳統文化,探討原民尋根議題,藉創作找回家路。

嵐天樂集團長甘聖竹為屏東返鄉青年,2020年與一群熱愛表演藝術的朋友成立跨領域劇團,結合音樂、戲劇、影像、科技等元素,探索未來形式表演。由於團員多為原住民青年,創作核心多圍繞原民議題。

甘聖竹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迴回,笛與聲之行旅」音樂劇場以離鄉到都市的排灣族原青為主角;很多人從部落離開就不再回來,人才流失到大都會是「屏東寫照」,因此特別關注這樣的形象。劇情安排主角離鄉、破碎,再重新找回自身根本文化,這個文化即是鼻笛、歌謠。

甘聖竹出身霧台鄉魯凱族,他說,上一代早早遷至三地門鄉排灣部落,而後又遷居都市,家族聚會都在三地門,因此對排灣文化產生認同,然而作為都市原住民,回到部落雖然感到親切,卻「不知為何出現在這裡」,至今也還在梳理面對部落的複雜情緒,透過表演藝術尋找回家方式,每做一個劇,就好像跟部落靠近許多。

甘聖竹說,去年與鼻笛藝師少妮瑤.久分勒分 (Sauniaw Tjuveljevelj)合作推廣鼻笛製作課程,打開這次共創契機。少妮瑤是鼻笛文化保存先行者,在不見得總是獲族人祝福狀態下,仍是堅持多年,為這樣精神所感動,因此產生使命感,提出以音樂劇巡演方式,投入排灣族與魯凱族獨特的雙管鼻笛文化保存。

嵐天樂集9月將在11所屏東縣內小學巡演音樂劇,甘聖竹說,希望藉音樂、戲劇等元素結合,讓孩子看到鼻笛的活潑運用,往後在樂器學習上多一個不同選擇,打破現代教育中以西洋樂器為主現況,盼鼻笛不止出現在部落,也成為屏東甚至是台灣的亮點。

指導樂器製作與吹奏的少妮瑤,是屏東縣現存2名排灣族傳統藝術口、笛鼻保存者之一,當年突破口、鼻笛作為貴族男性專利的傳統,成為第1名女性鼻笛傳承者,多年來她致力鼻笛文化推廣,卻苦於無法讓這項樂器普及化。

少妮瑤指出,許多鼻笛學習者,學會以後就擱置了,沒能變成生活一部分,像吉他一樣隨手一抓就唱起歌。這次合作重新定義大眾對鼻笛的認識,鼻笛從前是獨奏樂器,耆老在樂器製作上也較隨性;這次共創為合奏,並為音樂劇量身打造定調笛。看到學習者付出努力讓鼻笛續存於現代音樂感到欣慰。

少妮瑤說,鼻笛是排灣族人情感媒介,音色療癒卻富含力量,如「溫柔的獵人」,所奏樂音傾訴心底最深的話;樂人親手製作樂器,關係更貼近,當鼻息探入笛管、賦予生命,鼻笛成為生活陪伴者、安慰者。

嵐天樂集團員7月底為音樂劇手作鼻笛,完成製作隔天,開始摸索合奏形式,隨著笛聲,少妮瑤哼唱起排灣歌謠。曲調輪廓逐漸清晰,尋根青年藉由一個一個音符慢慢舖造回家之路,也為「溫柔的獵人」鼻笛開拓走向都市的康莊大道。(編輯:郭諭儒)1130730



標題:屏東嵐天樂集新作融入排灣鼻笛 藉創作找回家路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3218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