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0日電)兒童教養近期再掀討論。精神科醫師今天指出,面對孩子行為出狀況,部分家長會將問題歸因於生病,變成「過度醫療化」,但其實多數可透過親職互動調整改善,不需服藥。

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彥鋒今天接受媒體聯訪指出,過去大眾會覺得「成癮就是罪犯、就是壞」,但隨著精神疾病去污名化,且近年開始發現有神經、大腦方面證據解釋,越來越多人能理解「這樣的人其實需要幫忙」。

不過林彥鋒也指出,發展到一個程度會變成「過度醫療化」,會把所有問題都推給醫療,例如近期在討論犯罪行為的時候,也有民眾提出把每個「教化困難」的罪犯都送進醫院接受「治療」的做法。

林彥鋒說,其實精神醫學同時牽涉到生物性、心理狀態及整個社會環境互動等;以遊戲成癮為例,有可能單純是行為問題,也有可能是疾病,需要治療,需要專業診斷,且疾病的定義是為了讓專業間溝通方便,不代表可以歸咎於單一形成原因。

碰到小孩行為出現狀況,林彥鋒表示,很多家長會感到自責,但因一時之間還沒辦法接受自己有些做法真的有影響到孩子,因此引發防衛機制,會找辦法解釋、將問題歸因於生病。

林彥鋒說,相信在家長內心深處不是想要推卸責任,且這些在醫療場域都是有辦法處理的,因為小孩的行為問題,其實絕大部分是不需要藥物治療,透過親職互動方面調整,就可以有很明顯的改善,只有過動等問題會建議使用藥物。

對於不少家長擔心的網路成癮,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專科醫師林群指出,「成癮」的重要前提是「影響生活功能」;網路因使用樣態複雜,較難界定是否成癮,但若是「網路遊戲成癮」,就有被納入疾病。

林群說,如果家長對小孩是否異常有疑問,都可以找身心科、精神科評估;醫師也不一定會立即開立藥物,可以轉介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等方式提供協助。(編輯:張雅淨)1120710



標題:醫提醒孩童行為多可靠親職互動改善 勿過度醫療化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231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