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8日電)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北榮總團隊合作研究兒虐風險因子,分析220萬名1歲以下嬰兒發現,約千分之3有過至少1次虐待相關診斷,影響因子中以出生體重低於2000公克相關性最高。

這項研究由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兒童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信宏擔任第一作者,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陳娟瑜擔任通訊作者,去年11月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BMC公共衛生」(BMC Public Health)。

陳信宏與陳娟瑜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說明,兒童虐待是指兒童遭遇身體或精神的刻意不良對待,或照顧者消極不作為,忽視孩童基本需求以致危害其安全、健康與發展。兒虐為小於5歲幼童非自然死亡重要原因之一,且小於1歲嬰兒,不僅遭虐無法求援,對長期身心影響及衍生家庭與社會負擔尤其嚴重。

研究團隊分析2004至2014年間出生的220萬多名嬰兒資料,串聯健保資料庫門急診或住院就醫紀錄、死因統計,分析出生後第1年虐待症候群、暴力侵害、不明原因傷害等3種虐待相關傷害診斷,及就診3個月內與3年期間死亡率,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有千分之2.9嬰兒於出生後1年內至少有1次虐待相關診斷,且其3年內死亡率為1.3%。

團隊並分析嬰兒性別、出生體重、有無手足、家戶健保投保級距、生母婚姻、教育程度與生育年齡、參加免費健兒門診的資料等個人、家庭層級中與兒虐有關風險因子。

結果發現,其中「嬰兒體重低於2000公克」的影響最為顯著,且未使用健兒門診及低出生體重,會使受虐死亡率顯著增加1.2至1.8倍。

出生體重不足2000克的嬰兒,陳信宏說明,本身就比較脆弱、容易生病,造成照顧者經濟及精神壓力與負擔,推測可能因此增加不當照顧或虐待風險;同時,低出生體重的孩子又更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加劇虐待、攻擊和傷害的嚴重性,因此較易留下相關診斷資料。

陳娟瑜指出,寶寶低出生體重與媽媽懷孕期間健康狀態、環境壓力等因素有關,不僅造成寶寶易多病,也反映出生家庭功能的脆弱性;對低體重寶寶的家庭,若能提供社會經濟協助、親職教育、喘息服務等資源,賦能並體恤辛苦的照顧者,有助降低兒虐風險。

陳信宏說,提升健兒門診利用,有望助增進早期介入時機減少兒虐相關傷害風險,近期政府推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也有類似效果,但因工作繁瑣、耗時長,又要主動關懷,得到的回饋無法反映成本,對兒科醫師恐是額外負擔。(編輯:管中維)1130418

延伸閱讀


標題:嬰兒出生體重低與兒虐相關性高 學者:反映家庭功能脆弱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9992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