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工研院溝通文化 劉文雄自評5年院長成績A+【專訪】
(中央社記者張建中新竹1日電)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上任滿5年,旅美多年剛回台任職遭遇最大的困擾是,「我講的話好像都是聖旨」,沒人敢回答;如今工研院內開會、聊天與討論事情已看到改變,他對改變溝通文化的成果感到滿意,自評5年成績是A+。
劉文雄接受中央社專訪時,道出他回台接任工研院院長,與在美國多年工作經驗的差異。他說,台灣是東方人的社會,比較有階級意識,不像美國比較自由發揮,開會時為了組織好,員工會對老闆「開炮」。
劉文雄為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士,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電機工程與電腦科技碩士、博士,曾任美國太平洋電力及天然氣(PG&E)主管、貝泰工程(Bechtel)資深經理、Nexant副總裁及創始人之一、Quanta Technology副總裁、Nexant資深副總裁。2018年4月回台接任工研院院長。
劉文雄說,他剛到工研院上任時,會對工作的細節問東問西,只是想要得到答案,結果發現都沒有人敢回答,「大家以為我在生氣責備」。例如,他問「這東西為什麼是黃色的」,所有人嚇得都不敢講話,誤以為他是在責問「為什麼把東西弄成黃色的」。
另一個例子是,他問「椅子為什麼擺在這邊」,答案也許就是因為擺在別處會不方便,所以把椅子擺在這邊;但他問完後卻全場鴉雀無聲,以為他在生氣。劉文雄說,這是「溝通障礙」。
劉文雄表示,他過去都是在國外的私人企業服務,一直追求創新;若一直沿襲過去做法的思維,很難有所突破。例如有人說「這張椅子不可以坐」,久而久之,全部的人都不敢坐那張椅子,幾年後椅子還是沒人坐;而為什麼那椅子不能坐,也許當時只是因油漆未乾,沒有人去問原因,就認定椅子不能坐。
劉文雄說,他常問「名片為什麼是方形的」,有人會回答「因為以前都是印方形的」,如果每個問題都是這樣回答,就永遠不會有創新。他認為,「要打破傳統的思維、跳脫到既有框架之外思考,才能有價值創新。」
劉文雄回想起首次召開工研院主管會議,企研處處長唸著事先整理的各單位報告事項,其他主管則是坐著打電腦、做自己的事情;他認為這樣的開會方式,是浪費資源、毫無效果。
劉文雄說,「開會,若沒有講話就不要來」;現在工研院主管會議改由所有主管報告當月的事項,會前不用準備,「只要把腦袋瓜帶來就好了」,會後做一些追蹤,這樣才有效率。
此外,劉文雄在工研院推動「逆思維」(THINK AGAIN),帶入新觀念。他說「很多事情要稍微想一想」,藍海策略就是要真正找到問題的根本,去解決問題。
他以疫情期間為例,為減少人與人接觸,有人呼籲民眾不要去銀行,並開始研究銀行櫃檯怎樣用玻璃或塑膠隔板隔起來,以及檢測和消毒等技術。
劉文雄分析指出,其實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數位化,因為很多要去銀行做的事情,透過網路就可以完成;如果能夠進行驗證、網路交易,就可以讓人和人「零接觸」。
為了讓自己的想法能夠被理解並落實,劉文雄親自與工研院第一線高階經理面對面對談,且有問必答,改變這些「戰鬥部隊的主管」的腦筋。
回想起當初告知雙親將回台接任工研院院長的消息時,劉文雄說,母親聽了很高興,父親劉書勝則是表情嚴肅地看著他,久久不說話,令他嚇一跳;最後父親用台語說「這位子不好做,如果有心要做就做好」。
劉文雄說,他至今依然清晰記得當時父親對他的關心,擔心他過去的美國經驗,回到台灣會有很多衝撞。他說,5年來自己是一步一腳印,把該做的事情做好。
劉文雄認為,對於工研院重要的是文化改變,只有文化改變才能讓組織永續。如果是改變組織架構,等他離開後,別人再改回來,當初的改變「就沒了」,意義不大;而改變聊天、討論事情的習慣,慢慢就會存留下來。
對於5年來的表現,劉文雄表示,從小到大,從來不會給自己打比較低的分數,他自評成績,與董事會給他的成績一樣是「A+」。
劉文雄說,這幾年可以看見工研院的改變,而且改變是「正在進行式」,覺得很滿意;不過,他自認可以做得更多,未來繼續努力、追求完美。(編輯:張良知)1120701
標題:改變工研院溝通文化 劉文雄自評5年院長成績A+【專訪】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9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