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識讀1 / 媒體報導台灣鳳梨杏鮑菇曾驗出米酵菌酸 查核中心:假訊息
(中央社記者洪素津台北2日電)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讓食安議題再次受到重視,有媒體引述公衛專家稱,台灣過去在鳳梨、杏鮑菇曾驗出米酵菌酸,對此事實查核中心表示這是錯誤訊息。
米酵菌酸小百科
米酵菌酸是一種罕見毒素,由唐蒼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 B.cocovenenans)產生,這種菌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別是椰子和玉米。在攝氏溫度22至33度和中性pH值的環境中,會迅速增殖,產生大量的米酵菌酸。
- 案例:印尼1895年首次發現米酵菌酸毒素,當地的傳統椰子發酵餅導致數起中毒事件。過去非洲莫三比克、中國皆有案例。2024年3月北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件,死者血液中檢出米酵菌酸,為台灣首例。
- 症狀:會影響肝臟、腎臟和腦部,引起包括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患者可能併發血便、血尿、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四肢僵硬、呼吸困難、休克。嚴重時可能在症狀出現後20小時內死亡。國外群聚事件致死率介於30%至100%。
- 治療: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僅能提供支持性療法,如呼吸衰竭時插管、休克時打強心劑。
- 預防: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請勿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有媒體引述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翁瑞宏的說法,稱「台灣過去在腐敗鳳梨果核、杏鮑菇中驗出米酵菌酸」,不過翁瑞宏澄清,媒體誤解他發文的原意。他解釋台灣過去學術研究發現,在具有鳳梨果腐病的鳳梨和腐敗的杏鮑菇驗出唐菖蒲伯克氏菌,並非米酵菌酸。
農試所也指出,台灣未曾在鳳梨、杏鮑菇、木耳檢測出「米酵菌酸」,且要產生「米酵菌酸」條件嚴苛,除了需要有病原菌(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還需在特殊環境條件下發酵才會產生。
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農試所副研究員呂昀陞指出,在挑選時杏鮑菇時,外觀上應挑選無破損、潔白完整,如果產生黃斑、異樣、聞起來有異酸味等情形,都是放比較久的產品;一般冷藏放置3至5天都沒問題,仍建議民眾買回家應盡快食用。(編輯:龍柏安)1130402
原文來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
媒體報導台灣鳳梨杏鮑菇曾驗出米酵菌酸 查核中心:假訊息2024/04/02 15:50
-
2024/04/02 11:25
-
2024/04/01 23:42
標題:媒體識讀1 / 媒體報導台灣鳳梨杏鮑菇曾驗出米酵菌酸 查核中心:假訊息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94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