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張建中新竹1日電)工研院成立將滿50週年,是台灣過去開創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院長劉文雄說,工研院在「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新增「韌性社會」項目,將分為3大方向,包括結合資通訊產業和保險業,成立「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等,達成「成功老化」等目標。

工研院將於7月5日舉辦院慶活動,歡慶成立50週年。在院慶前夕,劉文雄接受中央社專訪,回顧工研院過去對於台灣經濟產業成長的貢獻,並擘劃工研院的願景。

劉文雄說,工研院是個很特別的研發機構,基於產業合作與應用投入研究,部分經費來自政府,部分來自民間;在台灣過去50年創造經濟奇蹟的過程中,工研院在每個轉捩點都扮演關鍵角色。

在1970年代,台灣希望從一個開發中國家快速成長,工研院當時的角色是自國外引進技術,讓台灣產業從勞力密集轉變成資本密集產業。

工研院1975年派工程師赴美國布朗夏普購買設備及學習工具機,造就機械產業成為現在的第3個「兆元產業」;工研院1976年自美國RCA公司取得授權,則是開創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

步入1980年代,台灣準備走向技術密集的「科技島」,新竹科學園區在國家政策推動下於1980年成立。工研院新創成立聯電、台積電及光罩等公司,其中,聯電是台灣第1家積體電路公司,是首批進入竹科的公司,並在1985年成為台灣首家上市的半導體廠商。

而台積電製程技術領先全球,發展至今囊括全球逾5成晶圓代工市佔率,穩居龍頭地位;台積電2022年營收達新台幣2.26兆元,佔全球半導體(不含記憶體)產業產值比重達30%,市值最高突破7000億美元,曾居全球半導體廠之冠。

至1990年代,資訊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工研院突破性開發出與IBM XT相容的個人電腦(PC),奠定台灣電腦王國的基礎。工研院並攜手業者籌組「筆記型電腦聯盟」,以國家隊分工觀念,促進台灣成為筆記型電腦最大生產國。

劉文雄指出,2000年後,全球陸續發生網路泡沫、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金融海嘯,國外市場動盪不安,很多年輕人覺得「我要為自己而活」、「我要創業、不要替人家做事」,當時興起一波新創風潮,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台灣也追上這股潮流,工研院鼓勵研究人員創業。

由於新創事業是產業成長的關鍵驅動力,為協助產業持續創造新動能,工研院自2020年起進一步舉辦創業競賽,讓團隊有機會親身體驗創業過程與面臨的挑戰;至今已培育出200多名潛力創業家,並成功催生綠能、資通訊領域等新創公司。

劉文雄表示,工研院多年來研發成果豐碩,累積至2022年底止,已獲得3萬1544件專利。以2022年專利申請為例,發明專利比例高達97%,具高度創新特色;同時兼具國際布局,國外專利申請量為國內申請量近2倍。

隨著近年產業的智慧財產經營思維轉變,專利可成為企業主動攻擊的利器,不再只是被動防禦的工具。工研院專利經營策略也從3大方向,進行智權多元化應用。

首先是建置專利城池,攜手台灣產學研共組的創智智權(IP Bank),目前已蒐羅數千件全球熱門技術優質專利,是產業進軍國際的堅實護盾。

第2是用專利布局未來,工研院積極研發新興淨零排放趨勢專利,提供一站購足的解決方案,協助產業快速掌握減碳新商機。

第3是活化專利價值,工研院鏈結中小企業信保基金與台灣26家重要金融行庫,打造無形資產融資服務機制,已協助25家新創與中小企業,獲得8家銀行融資,累積超過新台幣3.5億元,成為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動能。

劉文雄透露,在工研院專利做為產業界後盾的案例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成功協助松騰對抗掃地機器人大廠iRobot的專利訴訟戰,促使iRobot同意和解並撤告,讓「小蝦米」松騰得以成功力抗「大鯨魚」。

如今,台灣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一部分,全球的一分子,劉文雄說,工研院要扮演的角色是台灣產業和世界接軌的橋梁,要了解世界趨勢,確保技術能跟得上國際水平,協助產業迎接世界議題的挑戰。

劉文雄指出,「PEST」是工研院用以分析外界環境變化的4大要素,P是政治(Political),E是經濟(Economical),S是社會(Social),T是技術(Technology)。

他分析,現階段在地緣政治風險下,經濟活動受到考驗,各國紛紛評估國家風險,減少長鏈供給鏈,增加短鏈供應,並開始尋找可信任的合作夥伴。

劉文雄指出,經濟方面有兩大影響因素,一個是2050淨零排放,當碳變成有價格之後,就成為經濟問題,是經濟、產業的大挑戰;另一個是疫情,促進零接觸經濟發展,虛擬世界開始成立。這兩件事情,將推動經濟改變。

此外,在社會方面,人愈來愈少、愈來愈老,健康問題更形重要。技術方面,劉文雄說,數位化很重要,生成式人工智慧(AI)是革命性的改變。

隨著「PEST」的分析變化,工研院發展策略陸續針對疫情、生成式AI等議題進行滾動式修正。劉文雄指出,「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是工研院發展重點,包含「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及「韌性社會」4大面向。

劉文雄說,相較於先前的技術策略藍圖,「韌性社會」是工研院在「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新增的項目;主要分成3個方向,首先是基礎建設的韌性,包括交通、電力等;其次是能資源的韌性,包含能源的來源、水資源及再生能源技術,應尋求不同的供給來源。

第3是人的問題,在少子化趨勢下,未來工人勢將越來越少,要努力朝向自動化、無人化發展。

劉文雄表示,「成功老化」不只是技術的挑戰,也是社會的問題,工研院除整合資通訊技術應用於老人照顧,還結合資通訊產業和保險業,成立「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探討老化需要的支持,並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進行數據分析,建立健康風險評估模型。

全球近來掀起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浪潮,劉文雄認為,AI變成有學習能力、創造力的「假人」,是令人驚訝的事情。當去年底聊天機器人ChatGPT問世,他在第一時間就研判這一潮流「躲不掉」,不可能禁止使用,應該要去面對。

因應生成式AI帶給產業的影響,工研院今年初即成立跨單位的GAI策略小組,成員主要來自於資通訊,還有材化、機械、半導體、技轉法務等領域,共同探討問題,了解生成式AI的優點、弱點,研擬如何規範及管理。

劉文雄舉例,如果請AI機器人寫文章,它馬上就寫出一篇文章,這就是它的優點;但如果問機器人「誰是工研院院長」,問了10遍,結果每次答案都可能不一樣。機器人可能「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寫得像真的一樣,其實是錯的,這很可怕。

工研院成立的GAI策略小組針對AI應用及法規探討,認為可朝3方向發展,第1是技術應用,或許可用於材料開發及科技應用;第2是改變生活,協助整理會議紀錄、進行專利搜尋;第3是倫理法規,包括防範隱私被利用、避免侵犯智慧財產權。(編輯:張良知)1120701

延伸閱讀


標題:工研院50年扮經濟奇蹟推手 新任務助打造韌性社會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948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