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煒傑賴奇霞音樂夫妻檔 以木魚探索擊樂共振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10日電)看見台灣工藝「木魚」的珍貴性,也希望木魚除法器之外,能有更多可能性,擊樂家賴奇霞與作曲家林煒傑夫妻檔以超過100顆木魚加上銅鑼演出,以現代音樂角度探討共振與拍頻。
由台北國家兩廳院主辦的台灣國際藝術節節目中,由一公聲藝術推出的「共振計畫:拍頻」令人眼睛一亮。
賴奇霞與林煒傑透過紀錄片認識苗慄通霄禾豐工藝木魚負責人張華龍一拍即合,雙方從音樂演出開始,以當代音樂為經緯,尋找演奏敲擊木魚的各種節拍與變化速度,讓木魚更被一般人接受。
賴奇霞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2021年她與林煒傑首次在木魚工廠演出,「當時就想第1次呈現,要在木魚出生的地方,之後要把木魚帶出去。」
林煒傑說,這次把超過百顆木魚搬進兩廳院,每一顆木魚都貼上標籤,從音高到大小分門別類,每一顆都獨一無二,現場大小木魚錯落,除了壯觀,也是挑戰。
賴奇霞說,這次使用木魚與鑼兩種樂器,搭配各種裝置媒材、敲擊棒槌與演奏方式,比如除了以琴槌或鼓棒敲擊,賴奇霞也將小型黑色的震動喇叭置放於木魚的嘴部,透過震動與周邊的物質產生波動,發出獨特聲響,75分鐘節目一氣呵成,讓觀眾在環繞式聲響中,感受這兩種樂器豐富的音色。
為了這次演出,禾豐木魚工廠義氣相挺,出借多種木魚尺寸,從2台寸到25台寸超大木魚、從5台寸到30台寸的鑼,演出中6名擊樂家加上音響喇叭、震動喇叭和自動聲音裝置與燈光建構,觀眾將在舞台正中間,感受環繞聲響體驗,也讓觀眾的身體與思緒,隨著變化的聲響與空間一起共振。
賴奇霞留學澳洲與歐洲,林煒傑則在美國求學,兩人浸淫西方音樂之中,對台灣文化並不那麼了解,直到接觸木魚後,音樂的一切變得與自己成長土地有了連結。賴奇霞表示,打擊樂器裡的木魚就只是樂器,但用真實的木魚演奏之後,物件意義延伸,有了更多文化上的意涵,「這對於我們來說非常迷人。」
木魚工藝在20世紀曾經興盛,近年傳統工藝師逐漸凋零,禾豐木魚傳承三代,對這個行業依舊充滿熱情,只要可以經營,絕不輕言放棄。林煒傑說,這也讓他們很感動,「前前後後我們去木魚工廠請益討論,至少超過50趟,每一顆木魚都是純手工製作,師傅們也跟音樂家一樣,幫每一顆木魚削木調音。」
賴奇霞說這次音樂會的標題「拍頻」,指的是當兩個物件頻率不同,但又互相很靠近的時候,會出現蠻特別的頻率,「那就是拍頻。」賴奇霞說,這也是作音樂會的初衷,「樂迷們各自帶著自己的頻率進來,大家透過音樂慢慢靠近,沉澱,亂中逐漸成序,慢慢感受百顆木魚帶來的音樂震撼。」
一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將於4月12日到4月14日演出,地點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編輯:龍柏安)1130210
標題:林煒傑賴奇霞音樂夫妻檔 以木魚探索擊樂共振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80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