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22日電)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剛結束訪問德國,中國學者表示,因應中德的自身問題,兩國基本上可以維持現有的雙邊經貿格局和規模,不會有大起伏,「但也絕不可能回到甜蜜的過去。」

金融時報中文網21日刊出由中國南方報業集團出身、現任中國民間外交智庫察哈爾學會國際輿情研究中心祕書長曹辛的文章。

他表示,中德經濟關係對兩國乃至中歐經貿關係都很重要,所以李強與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德國柏林舉行第七次中德政府磋商,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核心是中德乃至中歐關係會不會疏遠。

他表示,基於中德兩國都有自身問題,所以兩國基本可以守住現有的經貿關係,不會有大起伏,「但也絕不可能回到甜蜜的過去。」

曹辛分析,德國內部經濟形勢不允許德國中斷與中國的經貿關係。由於俄烏戰爭及俄羅斯中斷對德國能源供應,德國經濟已經進入技術性衰退,第二季不可能緩和。德國沒有底氣與美國共同採取封鎖中國的政策,或與中國市場保持距離。

此外,已經在中國發展的德國大型企業全部不願意離開中國,如德國大型汽車企業、化工企業巴斯夫(BASF)和工業龍頭企業西門子等。這些企業在德國國內捍衛自己在中國的投資利益,並揚言不是德國要和中國「脫鉤」,而是德國大型企業要和德國政府「脫鉤」。

曹辛表示,據一位德國商會人士向他透露,蕭茲必須面對德國經濟衰退的現實,所以非常有必要與美國對中國政策拉開距離,這樣才能突出德國乃至歐洲的重要性。

不論歐盟還是德國政府,對中國的經貿政策是「去風險」而不是「脫鉤」,而「去風險」當中最重要是保護德國的「關鍵技術」。

曹辛引述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總裁胡謐空(Mikko Huotari)表示,德國「去風險」的核心優先事項是關鍵原材料和供應鏈,這包括評估中國企業在德國關鍵基礎設施中扮演的角色、技術方面的管控措施、對外投資審查,以及德國企業對中國的過度依賴。

中國方面,曹辛指出,俄烏戰爭對中歐關係帶來負面影響,德國希望與其最大貿易夥伴中國保持良好關係,但中國在俄烏戰爭的立場,導致德國國內的反中力量有其發展空間,有時候還會擴大。

因此,德國近期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描述為「一個合作夥伴、競爭對手和系統性的競爭對手」,這對兩國經貿關係進一步推進產生障礙,包括德國政府加強對中國投資企業的審查。

另外,中國經濟在疫情後恢復緩慢,市場疲軟,限制德國資本大量追加進入中國。

中國管理外資的問題多年來未有改善,蕭茲在李強訪問時表示,進入中國市場及德國和其他外國公司在中國的公平競爭條件仍然是一個挑戰。這讓德國資本進入中國也很難沒有顧慮。

曹辛說,既然中德兩國都有自身問題,短期內兩國經貿關係,尤其是在關鍵供應鏈和核心技術的合作方面要有所提升,難度不小。(編輯:陳沛冰/呂佳蓉)1120622



標題:學者:中德有自身問題 經貿關係難回到甜蜜過去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667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