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4日電)因異常出血,73歲陳姓婦人確診淋巴瘤中極少見的華氏巨球蛋白血症,30多年來靠輸血及用藥勉強控制,曾因經濟壓力中斷治療。今年12月起,健保署擴大給付BTK抑制劑,燃起希望。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1種惡性分型,在台灣,每年新發病例不足50人,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4,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高風險族群5年存活率僅36%。

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今天在衛教記者會中說明,巨球蛋白是指患者體內的免疫球蛋白(IgM)過度增生,導致血液黏稠,當IgM濃度超過4000 mg/dl或血清濃度高於4CP時,就可能發生多處黏膜不正常出血。

今年73歲的陳姓婦人就是一例。她在35歲那年因為眼睛黏膜、子宮及牙齒等部位異常出血,先後到眼科、牙科與婦產科求診,後來輾轉從彰化北上就醫,才診斷是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她現身分享心路歷程,回想當時簡直晴天霹靂,小兒子才讀小學一年級,雖有喫藥控制,但因為出血、貧血,嚴重時需要輸血,還一度為了支撐全家經濟而停止用藥。

化學免疫療法是WM的一線治療,但張正雄提醒,因伴隨較高毒性,可能導致患者的血球減少和免疫力降低,進而引發感染和帶狀皰疹發作等副作用,65歲以上且有生化指標異常的患者被視為高風險,其病情惡化速度更快於一般WM患者,加上年長者多患有心血管等共病症,治療策略更要注重用藥安全性。

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擴大納入健保給付。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祕書長黃泰中指出,WM患者許多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身體多衰弱,較難接受積極治療,過去10年WM患者的整體存活率不到50%,隨新一代治療納入健保體系,有望翻轉這些弱勢癌患者的命運。

他提醒6大常見症狀,如持續發燒、夜間盜汗、體重下降、疲勞、淋巴結或肝臟、脾臟腫大,或是皮疹、皮膚異常,要特別留意;可透過IgM基因檢查、骨髓穿刺和切片檢查,早期鑑別惡性淋巴瘤或其他血液疾病。(編輯:管中維)1121214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1種惡性分型,台灣每年新發病例不足50人,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4,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今年12月起,健保署擴大給付BTK抑制劑,燃起患者希望。圖為14日衛教記者會。中央社記者沈佩瑤攝  112年12月14日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1種惡性分型,台灣每年新發病例不足50人,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4,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今年12月起,健保署擴大給付BTK抑制劑,燃起患者希望。圖為14日衛教記者會。中央社記者沈佩瑤攝 112年12月14日


標題:新BTK抑制劑擴大給付 惡性淋巴瘤增治療機會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6159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