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女王》叫好又叫座,沉寂十年的港劇重回中心
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新聞女王》之前,上一部引起如此廣泛討論的港劇還是2014年的《使徒行者》。
十年之間,港劇偶有口碑之作,但再無新劇能躋身熱度和話題中心。直到《新聞女王》,打着港劇的大旗,讓觀衆高呼“還是這個味兒!”
這杆旗能插多久?《新聞女王》到底是豪華台慶劇的曇花一現,還是港劇回歸的風向標?
港劇生死局
從絕對數據來說,《新聞女王》距離爆款還有距離;但相較於原本的港劇基本盤,顯然已經完成了破局。
目前該劇站內熱度剛剛破8500;但需要看到,該劇的討論區經常能看到“求資源”的字樣,這是老港劇迷在回歸的標志,他們的觀看方式還未沉澱到平台。
實際熱度應該要高一些。依據有二,一是熱搜話題度,該劇截至11月30日全網拿下近650個熱搜熱榜,這個數據不弱於頭部劇;微博主榜有55個上榜,從台詞、劇情到TVB幕後原型話題不斷湧現。
二是對演員的加持,上周佘詩曼飾演的文慧心第一次進入貓眼全網角色熱榜TOP10,考慮到榜上主要是流量藝人的數據,這個角色熱度值還是比較有含金量的。
在2014年之後重回大衆視野的中心,港劇的這波起勢格外惹眼。
國內互聯網視頻發展早期,港劇依然有着超強的受衆向心力和口碑度。
粘性來源於兩方面,一是香港較內地發展程度更高,有引領時尚的文化優勢;二是行業發展的成熟,類型更多元、制作更精良、產業鏈路更完整,武俠、職場、商战、宮鬥等題材在當年都是內地的稀缺品。
但80年代开始的港劇黃金時代,也是從此开始走下坡路。
原因很多,頭部制作力量大規模北上,人才青黃不接、產能下滑;內地影視劇制作升級,港劇競爭力下降;加上沒能搭上互聯網快車,收視體量、商業價值逐年下滑。
包括《新聞女王》的導演鐘澍佳,自2005年就定居北京,執導過《蘭陵王》《擇天記》《九州·朱顏記》等頭部古裝劇。直到恩師曾志偉上位TVB相邀,才回港擔任TVB NEW WINGS LTD (定制劇/同步劇/合拍劇)總監。
鐘澍佳
如今,曾經的兩大巨頭,TVB已連續五年虧損,市場被Viu TV、Netflix爭搶,亞視更是幾經倒手後在2016年全面停播。
探索新出路,香港電視人們選擇到內地尋求資本、制作資源和更大的市場。
TVB在2013年已經和內地平台形成战略合作。近幾年,港劇生產也基本是聯合出品的模式,除了TVB,邵氏影業、寰亞電視等制作方也开始承接內地項目。
雙方的資源已經高度流動,比如2021年熱度不錯的《家族榮耀》,主要拍攝場地已經放在了深圳;《使徒行者2》《蝕日風暴》等劇還到歐洲等地取景。
有金主“水喉”,有推廣渠道,過去幾年中,這些“新港劇”裏出現過《嘆息橋》這樣的口碑佳作,也有《家族榮耀》等站內熱度不錯的經典模式港劇。
從大環境衝擊下走出來的港劇,其實就在等一部《新聞女王》。
全靠同行襯托?
目前,《新聞女王》豆瓣評分從开分的7.9漲到了8.2。這個數據不乏爭議,豆瓣的打分數型也是個標准的P形。
質疑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對比職場劇的定位,這或許更接近一部“媒體版《金枝欲孽》”,兩大後宮寵妃(文、梁)帶頭廝殺,皇後(飛爺)漁翁得利,皇帝(方太)穩如泰山。“當衆下跪”的話題,更是直接觸動宮鬥PTSD。
不少觀衆,包括B站UP主@1818黃金眼 請了其內部媒體打工人圍觀後,都對該劇戲劇化的內部競爭感到違和,關提詞器、臨場30秒罷錄等橋段,“瘋”得更像是後宮的野獸,而不是職場的鬥士。而從劇情到各種鏡頭站位,《新聞女王》都在放大這種“瘋”。
當大量評論大呼“爽就完了別較真”,同行們倒也不必感慨觀衆“雙標”,因爲《新聞女王》只需做對一點就夠了:它抓住了長視頻的核心。
情緒價值。
《新聞女王》的台詞能夠成爲出圈的第一個熱點,就是靠不帶一個髒字卻把糾結迷茫的當代人摁在地上打,不好好奮鬥就“找個男人嫁了吧”,說職業追求就是“我怎么會便宜公司”。觀衆會糾結“像不像”,但全片在情緒共鳴上的迎合,會讓觀衆優先“爽不爽”。
這種情緒價值顯然是經過設計的,在全片快節奏、多反轉的劇情下,通過鋪墊這種偏女性認同的台詞和情節,獲得深度認同。當小劉公子念叨“女人幾百年來都是洗衣服做飯的”,當張家妍面對丈夫“要工作還是要我”時揚長而去,都在逐個引爆現代宮鬥中的情緒埋點。
如果說該劇“全靠同行襯托”,那要做到這種“爽”,門檻到底在哪?
客觀來說,生活體驗的欠缺和價值觀的搖擺,成爲很多職場劇爛尾的原因,這肯定存在主創能力的問題。
但是,也要看到創作上的若幹限制。一方面,內地劇集不太會把世俗意義的成功作爲最終的結局,所以才會選擇收束在情感上;另一方面,港劇在刻畫人物和情節上的“猛”,放在內地要考慮價值導向問題。
事實上,這種“爽”和“猛”正在成爲港劇的創作法寶。
曾經的港劇要服務的是“師奶”群體,所以女性會有更正面的形象,在表現獨立的同時,也會填充大量的情感戲,倡導“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
但如今面對全階層市場,這種邏輯不再適用。從《家族榮耀》到《新聞女王》,兩部劇的人物設計都有着人設來回反轉的未知感,相較於規則,更釋放個人的欲望。
文慧心放狠話、威脅罷錄、跟下屬滾牀單;她身邊的曉薇則私通梁景仁,帶頭挖牆腳。但因爲夠直白,觀衆反而會認同並關心人物命運。這種瘋批人設的用處,近年來的劇集讓大家看得很清楚,但要說拍全員瘋批,還是港劇的制作環境更支持。
除了一定的內容價值,《新聞女王》在人物設計和共鳴上能勾起觀衆深度的“爽”,有創作上討巧的一面,也有港劇的某些優勢。而這足以作爲港劇接下來的發力方向。
每年兩部《新聞女王》,行不行?
導演鐘澍佳此前在採訪中反復強調:沒有佘詩曼應該不會开拍《新聞女王》。如果從市場角度理解這句話,沒有佘詩曼飾演文慧心這個靈魂人物,也撐不起來這部大女主劇的熱度。這是贊譽,也未嘗不是一種尷尬。
港劇的問題其實由來已久,演員高度重復、青黃不接。目前挑大梁的主演們基本在40+甚至不少已經50+,但沒有熱播劇,就沒有新人出圈的機會;而靠新人撐場面,觀衆又很難對港劇產生興趣。
無論平台數據報告怎么寫,港劇受衆大部分都是情懷消費。
《衝上雲霄》電影版監制、TVB四大“山頭”之一的梁家樹,2021年在內地制作航空題材劇《壯志高飛》,全港劇人的幕後陣容,但演員是陳喬恩、鄭愷領銜的非港人班底,結果觀衆吐槽毫無“港味”,豆瓣評分3.1。
包括目前“新港劇”的生產,內地平台定制的內容也基本圍繞在傳統的港劇類型,其中警匪動作題材佔比極高,然後是醫療、家族劇等,都在舒適圈裏打轉。
平台還會指定內地觀衆有辨識度的演員,比如《飛虎》系列要延續“鐵三角”陣容黃宗澤、苗僑偉和吳卓羲,而且出場時間不能靠後;《白色強人2》增加了陳豪和胡定欣的新角色,打造三視帝兩視後的陣容。
包括TVB自己的帶貨生意,作爲近年來的主要增長點,也是依托經典劇集IP的場景,由這些演員們帶動關注。
如果只做情懷生意,港劇的基本盤只會越來越小。
而《新聞女王》給港劇指了一種方向:有情緒、更現實、大尺度。
情緒和現實價值就不再贅述。而在保持長視頻的全圈層吸引力的基礎上,港劇相較內地可以在內容層面上更放得开,並從人物塑造、話題選擇、呈現現實層面打开新空間,更極致地帶動共情共鳴。
根據近期消息,《新聞女王》的制作班底接下來將翻拍復仇爽劇《黑暗榮耀》,由雙視後演員楊茜堯(楊怡)、林夏薇領銜主演,改名爲《黑色月光》。該劇的校園霸凌、財閥包括女主的一些暴力手段,移植到港劇相對更好做本土化。
在情懷之外,港劇其實正在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並表現出獨特的內容價值。腳踩制作的舒適圈,开發新的價值表達,成爲其與觀衆走得更近的機會。
《新聞女王》是有可復制性的。如果港劇能夠有每年兩部“新聞女王”的輸出,那么進入主流視野中心,指日可待。
標題:《新聞女王》叫好又叫座,沉寂十年的港劇重回中心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57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