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懷孕打類固醇 嬰兒嚴重感染住院風險增加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6日電)國衛院與林口長庚等跨團隊研究發現,在孕期施打類固醇使嬰兒出生第1年內發生嚴重感染需住院的風險增加;雖然類固醇對34週以下早產兒有益,對晚期早產孕婦用藥應再斟酌。
這項研究由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姚宗傑、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蔡慧如、台北大學統計所副教授張升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副教授洪秀梅、美國哈佛大學講座副教授陳安安合作,成果已於今年8月發表於國際權威綜合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是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權威期刊之一。
姚宗傑今天在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說明,類固醇最重要的效果就是抗發炎,機制是壓抑免疫細胞,但身體需要免疫作用才能對抗外界病菌,因此使用類固醇的潛在副作用,就是增加感染;不過過去醫界普遍認為,2週內短期使用較沒有風險。
孕婦使用類固醇,姚宗傑說明,因為類固醇可以加速胎兒肺部成熟,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臨牀指引都建議,懷孕34週以內有早產跡象孕婦施打類固醇,以降低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及死亡率;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更建議35、36週有早產跡象也可使用。
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庫,在2008年至2019年間共約196萬對母嬰中,共約4.5萬名孕婦曾於孕期施打類固醇。
研究結果顯示,孕婦產前施打類固醇,嬰兒出生第1年內產生任1嚴重感染的風險,較未施打類固醇者高出1.24倍,發生率從千分之8.65增加到千分之14.72;特定感染症發現敗血症高出1.52倍、肺炎高出1.22倍和急性腸胃炎高出1.35倍。
團隊也發現,產前施打類固醇的孕婦,有4成最終會足月生產;而各項感染風險中,足月兒感染風險都比早產兒還要稍高。姚宗傑說明,使用類固醇雖讓早產兒增加1.7%嚴重感染機率,但可減少4.3%呼吸窘迫症候群機率,對足月兒則反而可能弊大於利;因此晚期早產孕婦是否需再施打類固醇,需要再審慎評估。
蔡慧如指出,團隊近期研究發現,短期14天以內服用類固醇,成人有1.8到2.4倍消化道出血、敗血症、心臟衰竭風險,兒童有1.4到2.2倍消化道出血、敗血症和肺炎風險。但整體而言,對早產兒來說,孕婦使用類固醇,好處還是多於壞處,不應因噎廢食。(編輯:李亨山)1121106
標題:研究:懷孕打類固醇 嬰兒嚴重感染住院風險增加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48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