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票房破205億,可中國電影依舊留下3個“隱憂”,需要解決
2023年的暑期檔,真是神奇。
不僅有總票房衝破205億的大場面,細看之下,還上演了一出“冰火兩重天”。
這一邊,華語電影一路高歌猛進。
《消失的她》收獲35億+,《封神第一部》和《八角籠中》都突破了22億,《長安三萬裏》也逼近18億。
還有一部正在上映的《孤注一擲》,11天票房22億,目前貓眼預測最終票房38億。
除了超高的票房外,一衆新片的口碑也集體在线,不少電影還形成了破圈效應。
在電影市場欣欣向榮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
票房大爆的全都是國產片,好萊塢電影全都撲街。
詭異的是,這些好萊塢電影其實拍得也不算差。
比如阿湯哥的《碟中諜7》。
經典IP,主演阿湯哥擁有超高人氣,影片的口碑也不俗,豆瓣評分高達7.8分。
但內地票房只有3.45億。
比如電影《芭比》。
典型的女性專供電影,和國內當下火熱的女性話題很契合。
上映後也上了好幾次熱搜,豆瓣評分也高達8.3分。
但最終的票房不過2.73億。
最詭異的莫過於《巨齒鯊2》。
傑森·斯坦森+吳京的強強組合,拍的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怪獸電影,且影片上映幾天就在全球75個市場中拿下了23個周冠。
目前票房突破2億美金,最終全球票房很可能突破5億美金以上。
但在內地,即使有吳京的加持,影片的票房也只是剛剛過7億。
兩邊數據一對比,真令人困惑不已。
難道時代真的變了?
要知道,以前進口的好萊塢電影,幾乎就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上世紀90年代,好萊塢大片湧入內地,將華語電影殺得七零八落。
以1998年爲例。
內地電影票房前三名有兩部好萊塢大片,分別是《泰坦尼克號》和《拯救大兵瑞恩》,成龍的《我是誰》只能屈居第三名。
其中《泰坦尼克號》的票房高達3.6億,比第二名到第九名加起來還要多。
當時的中國人,算是真正領教了好萊塢大片的超級實力。
2000年後,張藝謀用一部《英雄》开闢了國產商業大片時代,但依舊抵不過好萊塢電影的衝擊。
從2004到2017年,我們還設立了國產電影保護月,來本土電影保駕護航。
萬萬沒想到,在後疫情時代,國產電影已經完全把好萊塢電影幹趴下了。
而且這種“勝利”並不只是2023年專屬。
2022年暑期檔票房前十榜單,好萊塢電影同樣只剩2部,票房佔比僅有13.6%。
在欣喜之余,很多人开始志得意滿——
我們是不是已經打敗好萊塢了?
從票房來看,中國已經成爲全球第二大票倉。
從影片質量來看,科幻大片我們有《流浪地球2》,神話大片我們有《封神》系列,战爭片我們有《長津湖》,英雄片我們有《战狼》,現實主義題材我們有《我不是藥神》。
這些代表影片和好萊塢電影或許還有差距,但差距已經在縮小。
在國產片不斷進步的同時,好萊塢那邊卻在固步自封。
此消彼長後,中國電影完成彎道加速,已經看到了好萊塢電影的尾燈。
這是幾十年來,電影創作和市場反饋互相良性刺激的結果,我們當然應該感到自豪。
但客觀來說,盛景之下,也有隱憂。
這種隱憂不易覺察到,加上“報喜不報憂”的輿論環境,擔憂的聲音即使出來,也很快會被淹沒在歡呼聲中。
特別是下面這幾方面,關乎到中國電影發展的後勁,值得我們格外注意。
01、警惕這種繁榮,被“別有用心之人”使用
以暑期檔爲例,這種繁榮背後能找到一個特點——史詩級的話題性加成。
《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擲》就是如此。
《消失的她》主攻的是時下最熱的男女話題。
很多觀衆觀影後紛紛表示不敢結婚了,這種論調迅速傳播,吸引了很多人去觀影。
《孤注一擲》主攻的是最近廣泛傳播的“緬北電詐”話題。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孤注一擲》在“蹭熱點”。
相反,這部電影早在2021年就已經殺青,那時候還鮮有人關注緬北。
因爲大環境因素,這部電影直到這個夏天才上映,恰好趕上了國內輿論的發酵頂峰。
“話題電影”容易精准形成市場,但也容易被跟風模仿。
這兩部電影大爆,就會不少人眼紅,但他們不會去研究影片成功的真正內核,只會“依葫蘆畫瓢”。
如果讓“話題電影”橫行,未來就會出現這樣的拍攝套路:
尋找熱門話題+翻拍老電影找到話題契合點+鋪天蓋地宣發,就能輕松擼幾十億的票房。
長遠看,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兒。
前幾年喜劇電影瘋狂跟風帶給中國電影的傷害,猶在眼前。
02、告別了“兩個老師”,卻不能忘記他們身上的教訓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電影在一代代導演的摸索中,影響力傳至世界。
但之後審查環境變化,電影人也似乎迷失了方向。
再次起步,自然要經歷一個拜師求學的過程。
一开始我們內地電影人學習港片。
當時的港片通過碟片在內地流行。
香港電影人和我們內地同根同源,我們能迅速領會港片的精妙。
警匪片讓我們看得熱血沸騰,愛情片讓我們看得熱淚盈眶……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港片成爲我們的精神食糧,現在成長起來的很多內地電影人,當年都是看着港片長大的。
但從現在的角度看,香港不過是彈丸之地,可拍攝的電影題材很窄。
而港片本質上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是低成本制作的典型。
那批香港人在技術有限的情況下,用壓榨演員的身體極限,來拍攝出令人驚嘆的戲份,爆炸、跳樓、打鬥,全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現在看來依舊感動,但必須承認,這種拍攝方式已經落後於這個時代了。
現在我們不再學習港片,反倒是港派電影人紛紛北上融入到內地電影的汪洋大海。
很多人或許是情懷作祟,還在吶喊着港片不死,其實港片死不死不重要,中國電影繁榮才重要。
再後來我們學習好萊塢電影。
隨着《侏羅紀公園》《泰坦尼克號》這些好萊塢大片的湧入,港片迅速衰落。
表面看是一個時代接棒了另一個時代,實則好萊塢電影是科技密集型產業。
用通俗的話說,裏面全都是高科技,對港片這種血肉之軀鑄就的“廉價產品”,完全是降維打擊。
拜好萊塢爲師後,我們的姿態擺得足夠低。
第五代導演費盡千辛萬苦拍一部文藝片,只爲贏得一個奧斯卡。
後來我們又學習好萊塢拍起了商業大片。
周潤發這樣的港片巨星,也愿意跑到好萊塢電影裏當一個配角。
那時候我們完全是被好萊塢牽着鼻子走的。
但學生在努力進步的時候,這個老師卻在原地打盹。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好萊塢是牛仔的馬場;
到了八九十年代,成爲“黑幫分子的老巢”;
但千禧年過後,卻逐漸淪爲了超級英雄的战場。
場面越來越宏大,主角光環越來越強,但故事本身卻越來越羸弱。
2019年,《復聯4》演完終極一战後,超英電影也盡顯頹勢。
大家已經對套路化的劇本產生了審美疲勞,而好萊塢自己卻不思進取還妄圖喫老本。
短短幾年,經典IP、好萊塢巨星效應,全都被喫完了,只剩下政治正確鼓吹下的一片衰敗。
目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好萊塢罷工事件,就已經驗證了好萊塢的輝煌一去不復返。
在這個節點上,我們完全沒有必要以好萊塢爲目標了。
中國電影超不超過好萊塢沒有意義,我們找到新的目標才有意義。
03、未來中國電影的輪廓,已經越來越清晰
目前來看,好萊塢已經從我們的師父變成了我們的對手。
學我者生,似我者亡。
在影片拍攝的各個環節,我們已經不怵好萊塢了。
如果說這個昔日的老師還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那就是它的國際影響力,或者說它強大的文化輸出能力。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盡管好萊塢已經不復當年輝煌,但收割的依然是全球的票房。
提到變形金剛,提到滅霸,提到環球影城,提到迪士尼,國人依然津津樂道。
這些影響力,不是簡單電影票房數字能比擬的。
雖然初生牛犢不怕虎,但我們目前在文化輸出這方面,依然只是“小學生”。
《战狼》《長津湖》這些電影,目前也只能收割國內票房,走出國門就沒人看了。
好萊塢也曾手把手“教”過我們。
最典型的,就是《功夫熊貓》曾引發熊貓熱。
只是我們自己的文化被好萊塢拿去發揚光大,這事兒實在是尷尬。
我們自己也曾淺嘗輒止過。
20年前,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曾在日本引起轟動,可惜沒有後來者;
張藝謀的《英雄》也曾走過國門,但沒有形成氣候;
20多年後,朱一龍的《人生大事》登陸東亞國家,引發強烈共鳴。
《流浪地球2》也像當年的《英雄》一樣走出了國門,只是在門後小小溜了個彎。
未來的路怎么走,我們現在已經能辨認出一些輪廓。
陳可辛成立了環大陸電影公司進軍流媒體,能講述更多動人的中國故事,不失爲一條新的路徑;
成龍新片《狂怒沙暴》登陸網飛後成爲網飛電影全球熱度第一名,也讓網飛看到了和中國電影人合作的可能性。
新的可能性已經出現,需要更多的拓荒者踏上徵途。
什么時候中國電影开始統計全球票房,什么時候我們不只關注豆瓣評分,中國電影才真正迎來大繁榮。
就像造手機一樣。
10年前,國產手機以iPhone爲目標是可取的。
但現在蘋果不思進取,國產手機要找到新的目標和方向。
就像造汽車一樣。
5年前,國產車以特斯拉爲目標是可取的。
但現在咱們的國產品牌傲視全球,電池技術、造車技術全面領先,我們需要走出自己的路。
同樣對於中國電影,20年前我們向好萊塢看齊是時代的趨勢。
但現在好萊塢自己擺爛後,中國電影的眼光應該放得更長遠一些。
超越好萊塢不是終極夢想。
追趕上好萊塢後尋找新的方向,才是當下要解決的問題。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標題:60天,票房破205億,可中國電影依舊留下3個“隱憂”,需要解決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9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