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七點半,李婷從便利店貨架上抓起一袋紅豆面包,這是她連續三天選擇的早餐。作爲上海某廣告公司的運營,她習慣了用5分鐘解決战鬥——撕开包裝,邊啃面包邊擠地鐵。

然而,在咬到第三口時,李婷的嘴裏泛起一陣酸澀。面包夾層裏爬着的一團灰綠色黴菌,讓她胃裏一陣惡心,“差點吐在早高峰的地鐵上”。

李婷的遭遇並非孤例。在黑貓投訴平台上,與“發黴面包”相關的投訴已累計約3500條,涉及桃李、豪士等頭部品牌。未拆封的面包裏飛出小蟲、保質期內發現黴點……早起打工人的“生存剛需”,正被食品安全問題狠狠擊穿。

預包裝面包是最常見的早餐之一。(圖/視覺中國)

過去幾年裏,預包裝面包因其價格實惠和便於保存,在中國市場越來越受歡迎。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間,中國預包裝烘焙食品行業的市場規模從124.8億元增長至310.8億元,預計2024至2028年將達到773億元。

然而,打工人撐起來的百億市場,也在狂奔路上跌跌撞撞——2023年,行業客訴量同比激增67%,其中32%涉及質量問題。消費者用腳投票的趨勢正在顯現,這場關乎信任的战役裏,每個環節的妥協都在累積系統性風險。

展开全文

畢竟,預包裝面包提供的只是效率和方便,而發黴問題足以擊穿打工人的胃,當食品工業的信任底线一降再降,再方便也不如空着肚子上地鐵。

預包裝面包並非新鮮事物。20世紀90年代,隨着東北桃李面包廠首批工業化生產线轟鳴啓動,這些用塑料包裝袋密封好、保質期長達數月的面包,开始大規模走進中國家庭,至今已近30年。

在廣州某物流園區,分揀員張強正用礦泉水就着乳酸菌面包解決午餐。“高峰期喫飯都是搶時間。”他掂了掂手上5元一袋的面包,“便利店隨手抓一袋,比泡面省三分鐘”。

10公裏外的社區超市裏,寶媽小林在貨架前精打細算:手工歐包15元/個的價籤旁,“超值家庭裝”切片吐司同等價格可以买到三袋。沒有過多的猶豫,小林很快抽回快要夠到歐包的手,轉而選擇了性價比更高的吐司,“工作日當早餐,周末蘸酸奶還能給孩子當零食”。

“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喫現烤面包。”某預包裝面包企業負責人向《新周刊》坦言,新鮮烘焙雖好,但最長三天的保質期,注定了其只能服務即時消費場景。價格實惠、便於保存的特性,讓預包裝面包始終擁有穩定的剛需市場。

對於特定人群而言,預包裝面包一度是剛需。(圖/視覺中國)

從124.8億元飆升到310.8億元,四年暴增近1.5倍的中國預包裝烘焙市場規模在飛速擴容,頭部品牌也在加速圈地跑馬。

截至2024年,桃李面包攻佔包括便利連鎖店、夫妻店在內的5萬個零售終端,全國終端超32萬個;達利集團通過細分食品品牌,滲透進大多數三、四线城市。高速擴張的態勢中,食品安全問題卻也如黴菌般悄然滋生。

去年8月,一名消費者在社交平台曬出豪士面包照片,其中爬滿面包片的青綠黴斑令人觸目驚心。更熱鬧的是,評論區迅速集結百余條“預包裝面包受害者”的集中控訴:

有人從桃李面包中嚼出過金屬碎屑,有人在曼可頓吐司發現半根頭發,更多人迷失在過期原料、違規添加劑的專業名詞中。

“現在买面包不僅要會看配料表,還得當偵探、學法條、懂微生物。”开袋才能驗貨,讓預包裝面包成了一個需要“攢人品”的“盲盒”,消費者被迫練就火眼金睛,但時間長了也只會用腳投票——畢竟在中國,還不存在無法被平替的食物。

面包發黴。(圖/視覺中國)

就在三個月前,豪士面包“黴菌門”事件爆發——湖北抽檢顯示其產品黴菌超標600%,董事長葉躍輝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倉促在直播間鞠躬致歉,承諾开放無菌車間給消費者參觀。

但這並不是豪士第一次在食安問題上成爲負面教材。早在2018年,豪士就因防腐劑超標被罰。此外,2021—2023年豪士均被抽檢出菌落總數超標,2023年更被爆出使用過期原料。

行業標杆桃李面包同樣未能幸免,其在黑貓上的五百余條投訴,不禁讓人懷疑,所謂“工業化生產=標准化品控”只是無法達成的行業悖論。

據媒體統計,僅2025年初至今,各地市監局公布的烘焙品菌落數不合格通報已超30起,涉及豪士、好利亞、美味壹客等品牌,銷售渠道覆蓋永輝、家家福等連鎖商超及各類副食店。

食安爲何成了預包裝面包的“死結”?問題還得從越做越短的保質期說起。

當下的烘焙行業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悖論:消費者既要“配料表幹淨”,又要求“價格親民”;企業既要迎合健康趨勢,又得維持成本優勢拓展市場。多方角力下的“保質期战爭”,正重塑中國預包裝面包行業。

一名食品專業教授告訴《新周刊》,傳統高含水量、質地松軟的烘焙食品本是細菌的“天然溫牀”,商家過去依靠脫氫乙酸鈉等防腐劑延長保質期。

而隨着消費者對添加劑敏感度的提升,添加劑少、新鮮度高的短保面包產品(保質期在15天內)受到更多青睞。

短保面包成爲行業新寵。(圖/視覺中國)

行業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短保面包出廠規模達133.7億元(重量約88萬噸),盡管中長保產品仍以56%市場份額佔據主導地位,但一线城市短保品類增速已突破23%,遠超行業平均增長率。

面包“零添加”的行業趨勢,對面包企業的食品安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不少聲音把近期面包黴菌頻現問題,歸因於防腐劑“脫氫乙酸鈉”的禁用。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此並不認同:“桃李、豪士食安問題頻發,是質量內控體系失效,與防腐劑調整無關。甩鍋給政策或消費者,既不專業,也不負責”。

“目前爲止,要做到完全無菌是有難度。”朱丹蓬告訴《新周刊》,根本原因在於面包從生產車間到消費者手上的環節過於冗長。

華中地區某面包廠負責人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透露,烘焙後的冷卻環節是黴菌滋生的高危期,“從原料菌落到儲存溫度,從包裝密封性到車間操作規範,每個環節都可能埋下發黴隱患”。

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中國烘焙市場規模爲2847.14億元,但商用設備市場規模僅爲43.86億元。這意味着,中小廠家的自動化是滯後的——多數工廠仍然依賴人工操作,衛生隱患難以根除。

今年3月,有博主就曾在短視頻平台爆料,河南一家面包代工廠疑似面團生產車間環境雜亂,設備疑似生鏽,工人身着常服於設備旁操作。

但流通環節的不可控性,更讓企業陷入被動。

尤其是流通環境復雜的鄉鎮下沉市場。從出廠到到達消費者手中,面包的運輸時間被拉長自不必說,物流配送中的“風吹日曬”也難以避免。

更難把控的是,鄉鎮小賣部往往缺乏冷鏈設備,夫妻店露天擺放的貨架隨處可見,這些環節的溫度波動或溼度異常都可能催生黴菌。

“即便大品牌也難以掌控下沉市場或者消費者在家的倉儲環境,確保產品從源頭到終端的安全。而一旦面包發黴,鍋全由品牌背”。上述面包廠負責人無奈道。

面包的流通環節是難點。(圖/視覺中國)

當然,食品工業發展到今天,這些問題並非憑空出現,自然也都有應對的法子:

日本便利店採用的食品有效期管理系統,能根據運輸條件自動調整保質期;歐洲烘焙工廠的AI質檢設備,可在高速生產线上高效捕捉微小黴斑。

但對於利潤率普遍低於8%的國內預制烘焙企業,這樣的投入目前仍稍顯奢侈——桃李面包華東工廠仍在用人工抽檢保障產品質量時,資本市場更關注的是其每年新增的1.2萬個終端網點。

只是,當市場規模狂奔,企業們或許更該知道,品控的每一步滯後都在累積風險。畢竟,預包裝面包行業的未來,不在直播間道歉的眼淚裏,而在車間的無菌服、物流的恆溫車、消費者的每一口安心上。

或許有一天,當打工人撕开包裝時,將無需擔憂黴斑與蟲子,而是確信:這塊面包,配得上他們每日的奔波與疲憊。

作者 黑莓

編輯 DR

校對 遇見

排版 靈驗

題圖 視覺中國



標題:發黴面包,背刺早八打工人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0525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