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4日電)生多所今天表示,已完成經由衛星影像判讀光電板面積的技術,涉及魚塭正常養殖與否的曬池判讀技術也快完成,有助以降低成本及縮短時間的方式,掌握漁電共生對魚塭生態的影響。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發布資訊指出,正在開發分析衛星影像的技術,有助掌握漁電共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生多所研究員兼主任洪夢祺告訴中央社記者,相對於既有相關分析技術,生多所開發的技術具備降低成本及縮短運算時間的兩大特色。

成本部分,使用市價約新台幣5萬、6萬元左右的高階個人電腦即可,不需使用伺服器等級、要價數十萬元的電腦;運算時間短,約幾十分鐘,不需要到好幾個小時。

洪夢祺說,目前在分析衛星影像上,經由多光譜判讀衛星數據集掌握光電板面積方面,藉由歐洲太空總署對外開放取得相關影像資料,已對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及屏東等地養殖區的資料進行運算、判釋,準確度達到可接受的94.5%。

其次,洪夢祺說,魚塭曬池有助候鳥覓食,等於是提供候鳥餐廳喫飯,魚塭曬池的判讀技術,則經由雷達波的影像判釋進行,正在開發中,並已取得正面驗證。

透過 Google News

他舉例,檢視彰化福興與芳苑地區的魚塭操作模式,並無顯著的乾池高峰,以及台南七股區的曬池高峰集中在冬季,符合當地漁民操作方式。但是從2020年以來,因漁電共生案場逐步在施工,此技術的檢視顯示七股長時間乾涸的魚塭面積大幅提升,也吻合當地漁電共生正快速擴展的事實。

洪夢祺表示,預計再1、2年開發完成魚塭曬池判讀技術,合併上述光電板判讀技術,可提供國家降低成本、縮時且精準度可接受的衛星影像分析技術,協助掌握漁電共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編輯:管中維)1140204



標題:生多所快速偵測光電板 掌握對魚塭生態功能影響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005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