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熱愛耕地還是熱愛私產?《故鄉的泥土》強行煽情,真沒必要
11月25日,電視劇《故鄉的泥土》播出至第25集。在最新的劇情內容當中,出現了很多農民和耕地的橋段內容。這些內容,雖然嚴重失真,但卻有討論一下的必要。農民和耕地之間的關系問題,是百多年來文學影視作品們經常關注的。比較典型的,便是《白鹿原》當中,便圍繞白鹿兩家換地展开了整個的大故事。
電視劇《故鄉的泥土》當中,也搞了一出換地的故事。這一出,編劇和小說作者一擡筆,懂行的讀者和觀衆們就知道其要做什么了——無外乎便是通過一個類似《白鹿原》的故事,試圖想要證明,農民對於耕地是非常有感情的,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等等。但是,未經思考的這些話,實則不過是廉價的煽情,當不得真的。
農民真的對耕地有濃鬱的情感嗎?在電視劇《故鄉的泥土》當中,老支書和男主他爹,表現出了對於耕地強烈的情感,即便是男主磚窯挖土,破壞的不是自家耕地,他們依舊是痛心疾首的。尤其是男主他爹,簡直是站在道德高地上譴責兒子,兒子若是不幫助那片地恢復耕種樣貌,他就連自己親兒子都不認了。
這類內容,我認爲是務虛了,創作者沒有真正觀察農村最近幾十年的實際變化情況。農民到底是對耕地有濃鬱的情感,還是對自己賴以生存的私產有濃鬱的情感呢?我認爲,《故鄉的泥土》當中,老支書和男主他爹,對於別人家的耕地被破壞而痛心疾首,這個故事,處理上,過分煽情了,強行綁架了農民和土地的關系。
農民真正熱愛的,並非是耕地,而是自己的私產,尤其是賴以生存的私產。生產隊模式搞不下去,其實已經是明證了。我們這批農民真的熱愛耕地,肯定會積極勞作,努力打糧食的。可爲什么我們在生產隊模式之下,都投機耍滑了呢。電視劇《故鄉的泥土》即便歌詠農民和土地的關系,也不得不呈現生產隊模式的弊端。顯然,這部電視劇很多敘事,邏輯上無法自圓其說。
農民們真正熱愛的,是作爲私產存在的耕地,尤其是這些耕地作爲自己唯一生存物質資料來源的時候。比如說,《故鄉的泥土》當中,農民們會在換地上,非常較真。這並非是源自於對於土地的熱愛,而是源自於,換不好,就會損害自家的利益罷了。農民對於土地,沒有太多值得煽情的情感,大家對於私產,才有。
所以,小說《白鹿原》當中,白嘉軒看着自家的耕地,不是因爲他熱愛土地,而只是因爲,這片土地成爲了他的私產,這是他的不動產的一部分,可以成爲他的生計來源了。使勁煽情說,農民就熱愛土地了,就如何如何了,屬於典型的書齋式創作,無法書寫農村的真實。對於私產的熱愛,才是生命個體的共同特徵。
《故鄉的泥土》當中,老支書和男主他爹說,要改良荒地,爲集體多打糧食。這種硬煽情,造成了這部電視劇的嚴重失真。包產到戶之後,雖然土地依舊是集體的,但是,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讓農民們感覺,這些土地成爲自己的了。所以,大家喜愛的不是耕地本身,而是這份“私產”可以佔爲己有了,可以爲自己打糧食了。
而且,大家對於這些土地的情感,還來自於,這些私產是自己唯一的經濟來源。只要這個唯一性被打破,農民獲得更多的經濟來源,並且後者遠遠大於前者之後,農民們就對土地沒啥情感了。這是必須要注意的。最近幾年農耕地的新變化,便是可以作爲例證出現的。
最近這些年,農民們在自己的耕地上獲得的種糧食的錢,已經不能和自己外出打工賺的錢相比了,因此,農村出現了大面積耕地荒蕪的問題。很多地,確實沒人種了。農民們如果真的像《故鄉的泥土》當中煽情的那樣,對耕地有着濃鬱的情感,怎么可能不種地呢?顯然,大家有情感的,不過是經濟來源本身罷了。這部電視劇,忽悠的這份情感,虛空得很。
隨着大量農民離开土地,开啓務工模式,中國農民的土地再次進入到了關鍵節點上。這些耕地,如何重新盤活呢?是直接私有,允許農民在現有基礎上進行买賣呢?還是繼續用集體模式,實現現代化的耕種作業呢?反正,不管是哪一種,只要耕地不再是農民的唯一、重要經濟來源,那農民對於土地的情感,就沒那么濃。寫農民和耕地的創作者們,不要老搞老套路,要多採風,多接觸真正的生活才是。(文/馬慶雲)
標題:農民熱愛耕地還是熱愛私產?《故鄉的泥土》強行煽情,真沒必要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70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