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么古代人叫“啖酒”、“喫酒”而不是“喝酒”?
在古裝劇或古典文學作品裏,我們常常會看到古人把喝酒叫做“喫酒”,這與我們現代“喝酒”的表述截然不同。 這到底是爲什么呢? 難道古人喝酒的方式和我們不一樣,真的是像喫飯一樣把酒“喫”下去嗎? 今天,咱們就一起來嘮嘮“喫酒”背後的祕密。
首先是用詞習慣。據傳在先秦兩漢時期,“喝”字還沒有出現之前,人們多用“食”“飲”“啖”表示喫喝,因此關於喝酒還有“啖酒”的說法。而“喫”在古代漢語裏的含義比現代寬泛得多。《說文解字》裏說:“喫,言蹇難也。”最初它表示口喫、說話不順暢的意思,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其語義逐漸擴展,很多涉及進食、吞咽的動作都能用“喫”來表示,因此“喫酒”取代了“啖酒”。比如在《水滸傳》中,就有“武大郎每日只在紫石街前賣炊餅,每日自挑擔兒出去賣,到晚方歸,那婦人每日卻自和西門慶在樓上喫酒。”這裏的“喫酒”顯然是把飲酒的行爲包含在“喫”這個寬泛的動作範疇裏了。
其次就是古人的飲食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影響。俗話說“民以食爲天”,在古代,人們的生活節奏相對較慢,飲食往往是一種較爲隆重和社交性很強的活動,而對於愛酒的古人來說,喝酒和喫飯一樣都是頭等大事,因此喝酒常常伴隨着喫飯、宴會等場合,酒被視爲食物的一種延伸或者搭配。在一場豐盛的宴席上,酒與各種菜餚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飲食的整體體驗。人們在“喫”各種美食的同時,也將飲酒納入到整個飲食行爲體系之中,所以用“喫酒”來表述,更能體現出酒在當時飲食文化中的地位和角色。
最後就是跟古代的釀酒技術有關。我們都知道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在釀造工藝和度數上有很大差異,在農耕時代,人們通常用黍和稻等糯性較高的原料進行蒸煮發酵,釀造出的酒大多是像米酒、黃酒之類,度數相對較低,一般在十度左右甚至更低,酒的口感較爲溫和醇厚,古人喝酒常常是大碗大碗地喝,就如同喝水、喝湯一樣自然流暢,與現代喝高濃度白酒時的小口抿飲大不相同,並且由於度數低,從飲酒的行爲方式和感受上來說,把這種較爲溫和、可以大口飲用的酒說成“喫”,也就不難理解了。再者就是當時的過濾技術還不夠給力,沒辦法將糧食中的殘渣瀝淨,不僅釀出的酒體相對比較渾濁,酒糟跟酒體還難以分开,因此古人在喝酒的時候只好將酒糟一起喫掉,於是“喝酒”就成了“喫酒”。
語言的演變是一個極爲復雜且漫長的歷程,在此過程中,大量詞匯的含義與用法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喫酒”這個說法在古代的長期使用,是當時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的綜合體現。 到了現代,雖然“喝酒”已成爲我們普遍使用的表達飲酒的詞匯,但“喫酒”並未徹底消失。它作爲歷史文化的一種獨特印記被保留了下來,在不同地區的方言中仍能見到它的身影。例如在四川方言裏,“喝喜酒”會被說成“喫酒碗”,在上海、杭州、寧波、紹興等地,“喫酒”、“喫老酒”也已然成爲方言中的常用表述,與“喫茶”類似,它們都被用來指代飲用某種飲品的行爲。這種在方言中的留存,不僅反映了語言演變過程中的傳承性,也彰顯了地域文化的多樣性與獨特魅力。
“啖酒”“喫酒”與“喝酒”這三個看似微小的詞匯變化, 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千年文化的流轉與變遷。它們不僅記錄了古人飲酒方式的演變,更讓我們得以跨越時空的藩籬,觸摸到歷史文化的深層脈絡,真切感悟酒文化在歲月洗禮中傳承、革新與發展的強大生命力。
2022年,中國白酒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控股鳳錦橋酒業集團有限公司、成都感恩匯電子商務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天府金盆地酒業集團有限公司、海南醉樂遊國際旅行社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優秀企業,共同打造中國白酒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旗下以“醉美中國,樂遊全球”爲主題的大衆消費平台——聯盟商圈,依托酒旅、聯盟百業、補貼千億、攜手萬家、惠及全球,全面助力中國白酒企業國際化發展,讓國際國內酒友愛上中國白酒,傳播中國白酒文化,誠邀各界精英加入我們,共同書寫輝煌的篇章!
標題:爲什么古代人叫“啖酒”、“喫酒”而不是“喝酒”?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69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