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25日電)近期,中國媒體對「厭童症」的討論增加,民眾對公眾場合調皮惹事的孩童及其家長不滿,這類投訴經常可以獲得流量。官方媒體近來則力圖為此緩頰降溫。

今年5月初,一名女子搭長高鐵時被後座孩童多次踢椅背,在嘗試制止的過程中與孩童家長衝突,家長先打了這名女子耳光,女子再予以反擊。同車一名男子怒斥小孩家長,結果乘客們鼓掌支持。相關影片和新聞登上微博熱搜,輿論一邊倒認為家長失職。但事後鐵路警察以「互相毆打對方」對雙方行政處罰,更引發爭議。

6月底,廣九列車上又發生因為鄰座小孩吵鬧,導致兩名成年乘客發生爭執,其中一人將杯中的熱水潑在地上,濺到了這名小孩的腳背。後來廣鐵集團發布通告證實此事,並稱該旅客拒絕道歉,已將爭執雙方移交派出所處理。

類似的爭端在進入暑假後似乎發生頻率越來越高。起因大多是高鐵上的小孩調皮影響到乘客,最後演變成兩個或多個成人之間的叫罵與肢體衝突。這些「熊孩子」所在之處,吹起了社會上一股「厭童風」。

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微信公眾號「浙江宣傳」今天發文,指要合理看待「厭童」的情緒,並對症下藥。

文章說,一些人「厭童」,厭的不是所有的兒童,而是那些在公眾場合因為出格的言行舉止影響到其他人的「熊孩子」。也不能把「厭童」的人群僅限定在年輕人,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可能心生厭煩情緒。

文章還批評,受「流量為王」的驅使,一些媒體和平台為了博眼球、賺點擊,打著維護社會秩序、道德規範的旗號,刻意炒作「熊孩子」、「熊家長」等話題,甚至炮製假新聞,人為製造衝突對立。

當今中國出生率低,人口進入負成長,亟需鼓勵生育、有好孩童成長的環境。但中國輿論圍繞「厭童症」的話題,甚至與指責青年人不婚不育是「自私」的輿論掛鉤,加劇某些社會對立。

新週刊13日發出「『厭童症』這頂帽子,年輕人不認」一文就說,「將年輕人不婚不育的苦衷與『厭孩』掛鉤,只會增加敵意與憤怒,掩蓋問題的本質——在經過短短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後,城市似乎難以兼顧不同人群的需求,因而出現了空間的相互擠佔」。

中國青年報評論部日前發文說,一個對孩子更友好的社會,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的支持與容忍,也有賴於確確實實的投入,例如設立「兒童車廂」、「母嬰車廂」的提議又再次興起,讓不同需求的社會群體能融洽相處。很多人的所謂「厭童症」,「厭的並非無辜的孩子,而是沒有充分實現兒童友好的社會環境」。(編輯:邱國強)1120725

延伸閱讀


標題:小孩太皮引來「厭童症」 中國社會對立官媒緩頰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692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