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寶島文學自嘲如中毒 關首奇:台灣是我一部分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24日專電)台法文化獎得主關首奇是近年台灣文學作品進入法國的重要推手。他告訴中央社,盼透過藝術媒介,讓人看到台灣很自由,正為認同、語言而努力,「我是台灣的一部分,台灣也是我的一部分」。
法國法蘭西學院23日頒發第27屆台法文化獎,得主為學者關首奇(Gwennaël Gaffric)、語言學家齊莉莎(Elizabeth Zeitoun)與演奏家陳逸芬,3人的作品展現多樣性,以及台灣地理和文化上的開放性,搭起台歐間的橋梁。
裏昂第三大學語言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關首奇是近年台灣文學作品及文化活動轉譯引入法國的重要推手,譯作包括吳明益的「複眼人」、紀大偉的「膜」等,讓台灣文學受到關注與討論,也帶動國際學術及出版的能量。
他參與許多研究、教學、翻譯和出版計畫,不僅擔任法國亞洲書庫出版社(L’Asiathèque)「台灣小說」叢書的總編輯,也在任教大學策劃執行文化部「台灣光點計畫」。
作家吳明益也在關首奇得獎的介紹影片中形容,他的人生「已和台灣不可能切割,因他們把生命裡最重要的時光,拿來做台法交流的事」。
頒獎典禮後,關首奇接受中央社訪問時用流利中文表示,對獲獎感到相當榮幸,因為36歲的他認為,得獎的前輩們花了整個人生去研究台灣、連結台法,而像他這樣新生代的學者非常幸運。
「我們很幸運,大學時很容易到台灣交換、學台灣的語言、看台灣的書。比起前輩,我們在非常友善、方便的環境下開始對台灣產生興趣,很感激前輩的努力」。
被問及是什麼信念支持他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關首奇笑著說,「文學翻譯就像寫作,是一種病毒,再也無法治癒,我喜歡這個病毒,所以不會去喫藥。我的信念是,我愛這個東西,所有譯者都會說,我們一邊痛苦一邊快樂」。
關首奇說,台灣文學帶來力量。因為在法國,文學逐漸被視為一種過去的東西,「或許台灣也有這現象,但我在台灣作家朋友的努力中、在讀者反響或文學活動上,感受到台灣人還相信文學,藝術仍能帶動社會的節奏」。
提及法國讀者眼中的台灣文學特色,關首奇分析,主要在於「多語」現象,以及「多族群」的想像。而觀看台灣文學歷史脈絡,也反映了台灣社會的轉變。
他指出,在法國及不少歐洲國家,近年台灣當代小說和詩集的出版品數量已高於中國。法國文學市場萎縮、對中國的好奇減弱,以及中國文學本身自由與題材受限等都是原因。
關首奇也認為,年輕一代的法國譯者可能對台灣文學更有興趣,會比較用力去推動台灣小說翻譯,這應該與台灣近年在歐洲能見度提升有關,「不會再有人搞混台灣和泰國了」。
對於未來計畫,關首奇表示,「台灣小說」系列會繼續推廣新銳台灣作家的作品。接著,將和吳傑弘(Jerome Soldani)、顧友友(Yoann Goudin)等法國台灣學研究者創辦第一本法語的台灣研究學術期刊。
他指出,法國已形成「台灣學」,不僅有許多對台灣有興趣的學子,也有足夠的師資與發表平台,擁有讓學生容易接觸的台灣研究學術環境。
關首奇在23日的頒獎致詞中表示,他感受到一種「希望更多人認識像台灣這般充滿活力地方的使命感」。他將獎項視為鼓勵,要「持續讓世界看到台灣的存在,發出自己的聲音」。
有些人將文學譯者的工作視為某種「外交」,關首奇告訴中央社,「文學能展現社會的複雜性,這是官方外交不能做的事」。
他認為,台灣大概是最無法進行正式外交的國家,「外交體系很努力,但挑戰很大,所以很需要這種聲音,透過電影、文學等藝術媒介,讓人看到這個地方很自由,有人在為自己的認同、語言而努力」。
關首奇強調,他不喜歡民族主義,但「台灣無法在官方體制下獲得國際地位,反而讓我更想要幫助它」。
他笑著直言,台灣就是第二個國家,自己就是半個台灣人,「有很多我認同的地方。我是台灣的一部分,台灣也是我的一部分」。(編輯:唐佩君)1130925
標題:推寶島文學自嘲如中毒 關首奇:台灣是我一部分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50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