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16日電)40多歲護理師長期飽受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所苦,鑽心癢感喫抗組織胺也無法緩解,不惜裝上化療用人工血管施打止癢針,有時甚至每6小時就要注射1次,才能好好睡覺、專心工作。

在沒有免疫調節劑的年代,這名護理師的故事在台灣很常見,台灣約有20至25萬人有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好發年齡為20至40歲,女性發病比例約為男性2倍。免疫調節劑問世,這名護理師開始穩定治療,因病產生焦慮感也逐漸消散,在醫療團隊的鼓勵下,克服心魔拆除人工血管。

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怡行今天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6至7成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與自體免疫有關,免疫系統誤將皮膚受體當過敏原攻擊,導致紅、腫、癢等症狀,這些症狀會在1、2天消失,容易被視為偶發性過敏反應,往往要在發病5個月後才會進入正規療程。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最容易從黃昏時分開始皮膚發癢,在半夜睡覺時間最癢,「甚至有病人的阿嬤認為這是卡到陰」,陳怡行說明這樣的現象與內生性類固醇晝夜分泌差異性有關,白天內生類固醇上升,症狀緩解、紅疹就會消退,但傍晚內生類固醇濃度會降到最低,開始出現症狀。

陳怡行說,近年在醫學中心臨牀上,確實有發現願意到大醫院檢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增加。這群患者過去習慣在發病、癢感難耐,僅是到基層診所打一針或喫類固醇,疹子消掉就不喫藥,好好壞壞反覆多次,不僅無法對症下藥,停藥可能引起水牛肩、月亮臉等副作用。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皮膚免疫科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陳俊賓說,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衝擊絕非單純外貌改變、癢感而已,有研究證實,每5名患者約2人因癢而工作表現不彰,生產力也下降2成以上,除了工作表現,半數患者癢到睡不好,焦慮與憂鬱的風險更是常人的1.79倍與1.61倍。

陳怡行提醒,莫名發生紅、腫、癢3大症狀超過6週,可能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警訊,建議到大醫療院檢查與治療,不依賴類固醇也很重要,持續使用合適藥物,透過穩定治療才能及早控制疾病、清零病竈,治療期間的不適要及時回饋,透過調整劑量、及早投藥幫助患者改善副作用衝擊。(編輯:李亨山)1130916

陳俊賓


標題:護理師自發性蕁麻疹鑽心癢 每6小時需打止癢針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4804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