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曾批評蘇聯流亡法國 擅以諷刺筆法寫人類處境黑暗
米蘭昆德拉小檔案
- 生日:1929年4月1日
- 出生地:捷克斯洛伐克
- 國籍:法國
-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975年流亡移居法國、1981年歸化為法國公民、2019年重獲捷克公民身分。近年接受採訪時稱自己為法國作家,認為自己的作品應歸類為法國文學。
- 著名作品包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笑忘書」等。
- 得獎紀錄:法國麥迪西大獎(生活在他方)、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賦別曲)、卡夫卡獎、奇諾德爾杜卡世界獎、赫爾德獎、奧地利國家歐洲文學獎、耶路撒冷獎。
路透社報導,典藏米蘭昆德拉作品的莫拉維亞圖書館(Moravian Library)發言人莫拉佐娃(Anna Mrazova)說:「米蘭昆德拉先生昨天於巴黎辭世,他生前久病纏身。」
捷克總理費亞拉(Petr Fiala)說:「米蘭昆德拉是一位影響遍及各大洲好幾代讀者的享譽全球作家。他身後除留下著名的小說,還有可觀的散文作品。」
米蘭昆德拉擅長描述遊走在日常生活世俗現實和崇高理想世界間的主題和角色。他鮮少接受訪問,深信作家應該透過作品來說話。
米蘭昆德拉首部小說作品「玩笑」(The Joke)於1967年出版,對當時捷克斯洛伐克的共產政權有嚴厲描述,這是他從共黨黨員淪為流亡異議分子的第一步。
米蘭昆德拉1976年告訴法國「世界報」(Le Monde),說他的作品帶有政治性是過度簡化,模糊了它們的真實重要性。
他在1986年的文學評論作品「小說的藝術」(Art of the Novel)中說,生活「是一個我們一直都知道的陷阱:我們未曾要求而被生下來,被鎖在一個不是我們選擇的軀體,並註定死亡」。
他以描寫人類處境的黑暗而具挑釁意味小說而聞名,內容頗富諷刺性,反映他因和當局持不同意見而被剝奪捷克國籍的經歷。
米蘭昆德拉1929年4月1日出生於捷克第二大城布爾諾(Brno),前往布拉格求學。他翻譯法國詩人阿波裏奈爾( Guillaume Apollinaire)的作品,同時也寫詩和散文。父親是知名的鋼琴家。
米蘭昆德拉也曾任教電影學院,已逝奧斯卡金像獎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是他的門生之一。
他出版於1967年的前衛小說「玩笑」,描述一名大學生因為一個無傷大雅的玩笑,而遭到校方退學和被逐出政黨。
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遭蘇聯為首的軍隊鎮壓後,曾是共產黨員的米蘭昆德拉不再受到當局的青睞。他流亡法國後,在勒恩大學(University of Rennes)執教鞭。
米蘭昆德拉鮮少公開談話,他在1979年因出版「笑忘書」(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被剝奪捷克國籍,後來在1981年取得法國籍。
法新社報導,2019年,捷克恢復米蘭昆德拉的國籍。2023年,米蘭昆德拉圖書館(Milan Kundera Library)在他的家鄉布爾諾開幕。
米蘭昆德拉最為人所知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於1984年出版,並在1987年拍成電影,由法國女星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和英國男星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主演。(譯者:劉淑琴/核稿:林治平)1120712
標題:米蘭昆德拉曾批評蘇聯流亡法國 擅以諷刺筆法寫人類處境黑暗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3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