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的結局,已經注定了
姜萍風波,好像沒完沒了了。
阿裏巴巴數學決賽已經开始,有無數雙眼睛,盯着這個處於輿論漩渦中的17歲小姑娘。
坊間的喫瓜群衆,自動分爲兩派。
一派,是立場堅定的“造假派”,他們眼巴巴等着姜萍鬧出笑話,以證明自己高人一等的判斷力。
另一派,是信念不移的“天才派”,他們相信姜萍就是百年不遇的數學天才,是有能力在決賽中有所斬獲,爲國家社會有所貢獻的。
大衆站隊,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
但在這場流量盛宴裏,唯一沒有獲利的人,卻是姜萍。
不堪其擾的她,甚至在參加決賽前,還要被“保護起來”,連一個安靜的復習環境都沒有。
是啊,“中專”、“女生”、“全球第12”、“數學天才”這些關鍵詞,拼湊在一起,簡直是再完美不過的爽文藍本。
在這個熱點輪動頻繁的今天,以上任意兩個關鍵詞的組合,都能吸睛無數。
可當一切歸於沉寂,看着直播中姜萍家裏那低矮破舊的瓦房,和莫名其妙火起來的“姜萍家大公雞”,大衆又會不會反思呢。
姜萍和天才的距離,到底有幾分?
我們,會不會把姜萍逼上絕路?
碰到這種事,皮哥總是唏噓不已,其實姜萍的結局,在故事开始的那一刻,就已經注定了。
01、爲什么是姜萍?
姜萍在輿論場的橫空出世,在於恰如其分地暗合了,大衆對“草根逆襲”劇本的一貫邏輯。
但相較於光怪陸離的武俠小說,姜萍的人生,則更顯離奇。
一個大俠,在挑战天下第一之前,怎么着也要掉到山洞中白嫖超能力。
但姜萍卻像突然在默默無聞裏拔地而起,成了拳打清華,腳踢北大,威震達摩院的數學天才。
姜萍與韋東奕,構成了大衆對天才論調的一體兩面。
但比起韋東奕從小被人呵護,被人培養,順利進入北大,成爲大牛的“打怪劇本”,姜萍的突然出現,顯然更能代表普通弱勢群體,與強勢精英階層的對衝。
姜萍,明顯跳出了普通人生的常規敘事體系,打破了大衆對於教育底層個體,無法躋身精英頂端的普遍認知。
這種恰似影視和小說的傳奇,也讓這個小女孩,不得不接受媒體的質詢和人性的凝視。
有人質問浙大,能不能破格錄取,有人懷疑作弊,有人拿着顯微鏡挑板書的毛病,更有人拿兩根金條打賭,用500萬拷問事件真實性。
姜萍不聲不響,“晉西北”卻亂成了一鍋粥。
這裏面,最扎眼的質問,看似針對能力,實則針對資格:
“爲什么是一個中專女生?”
“爲什么是一個出身蘇北小縣城的農家小女孩?”
在這些人的人生坐標中,出身底層的人,仿佛“不配有”高雅的愛好,跟農民工陳直,鑽研哲學,外賣小哥雷海,酷愛詩詞一樣。
埋頭求生的人,一旦擁有這些高端的興趣愛好,總容易引來輕而易舉的質疑。
殊不知,他們的靈魂,早就脫離了快速發展的時代。
因爲一些改變正在發生,常態的階層流通機制,也正在改變。
02、還會有更多“姜萍”嗎?
姜萍,就是苗頭。
其實,所謂的阿裏巴巴全球數學競賽,不過是商業公司舉辦的公益性質比賽。
比賽的含金量暫且不提,但入圍決賽的身份,本身也並不稀奇。
這次比賽,除了12名的姜萍是中專生,還有26名的鄧樂言,只是個初中生,去年入圍的孫金元,還是個快遞小哥。
因爲面向大衆,所以每年競賽,都會有那么幾個民間大神。
只不過這次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姜萍突然就火了。
能憑借低學歷的身份战勝高學歷的精英,肯定是值得贊揚和鼓勵的事。
但,我們跟着狂歡的時候,也要看到這件事背後的本質邏輯。
精英的產生,一般只遵循兩種規律。
一種,是精英教育下從精英階層中產生,另一種,是平民階層憑借龐大的人口基數,產生“天賦型”選手。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普及,兩種產生機制都在加強。
但因爲我國人口基數龐大,教育普及率高,產生了教育系統的外溢效應,使得第二種機制,在不斷加強。
那作爲一個普通的中專生,姜萍又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從中獲益呢?
這種獲益方式,來源於兩個方面。
首先,我國在不斷加強中考後的分流,也就是說,有一大部分學生,會在初中畢業後接受職業教育,姜萍就是一批被高考,淘汰掉的孩子。
但被高考淘汰,不意味着被人生淘汰。
在龐大的分流基數中,總有很大一部分天才,會進入中專職校,他們或許喜歡寫詩,喜歡音樂,有數學天賦,愛鑽研物理……
這給中專天才們,提供了廣闊的人才儲備。
其次,2024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已達1187萬人,其中本科445萬,碩士105萬,博士12.6萬人。
這個數字,在經後的10年,還會繼續增加。
人才的噴湧,導致就業崗位的內卷,有很大一部分優秀的碩博高材生,畢業後會外溢到之前從未見過此類人才的崗位工作。
中專老師,就是其中之一。
姜萍的老師王閏秋,是江蘇大學數學專業碩士畢業,他的老師,是數學科學院教授盧殿臣。而王閏秋本人,是2022年全球數學競賽第166名。
算起來,姜萍應該是盧殿臣的徒孫。
這放在20年前,是想不都不敢想的事情,那時候本科畢業都可以在高校任職,更別說碩士生當中專老師。
但當下,情況已然改變,她的成就,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偏偏姜萍這匹“千裏馬”,就碰上了王閏秋這個“伯樂”。
他發現了服裝設計專業的這個17歲小女孩,有着過人的數學天賦,於是引導她學習同濟版《高等數學》,學習《數學分析》和《偏微分方程》,以後還會研究更高級別的教材。
在姜萍處於輿論漩渦的時候,王閏秋也十分照顧姜萍的情緒,他表示:大家不要再給姜萍冠以什么“天才少女”之名,而是要讓她心無旁鶩地備战決賽,盡情沉浸於這場思維的盛宴之中。
一個好的老師,總能考慮到方方面面。姜萍能碰到王閏秋,也是我國教育外溢效應下,一次真正對階層壁壘的衝擊。
可以預見的是,當下我國的高等教育成就,絕非因爲簡單的“擴招”二字。
雖然精英教育對社會人才的貢獻,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隨着教育外溢效應的擴散和高等人才人數的增多,注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姜萍”走進大衆視野,走向各行各業。
他們注定會跳出普羅大衆對所謂“精英”的認知,能憑借自己的天賦,在一些高精尖的領域中,取得卓越的成就。
03、姜萍的結局,已經注定了…
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
但這種發光,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需要有足夠它發光的空間和光线。
更何況,我們的輿論環境,也並未給姜萍一個安心舒適的學習環境。
姜萍大火後,社會媒體幾乎陷入了癲狂。
兩撥人如吸血蟲一般,入侵姜萍的生活,壓榨姜萍的精神世界。
一撥,是各路自媒體和網紅直播。
他們拼盡全力採訪姜萍的姜萍身邊的人,挖掘她和家人的故事,力求拼湊出一個“天才少女”的成長之路。
從暑假做三份工的姐姐,到做保潔員的爸爸,從選擇中專的契機,到中考的數學分數。
接二連三的報道,雖然讓姜萍火了,但也曝光了她的隱私,影響了她的生活。
網紅門聞風而動,姜萍家破舊的小院,成了他們組團打卡攫取流量的修羅場。
做直播,拍視頻,甚至因此踹門的網紅不計其數,姜萍一家不堪其擾,已出門躲避。
拍不到人就拍雞,姜萍家的雞甚至都能火上熱搜。
“姜萍”變成了一種意向和符號,被植入網絡,她代表的不再是她這個個體,而是一種現象,甚至是一種生存方式。
另二撥,是各種質疑和無端構陷。
秉承着“事出反常必有妖”的原則,不少跳梁小醜,开始在網絡上隔空質疑。
先是某數學專家,發現姜萍拍照的板書上,有符號錯誤。
再是某北大碩士,認爲姜萍是造假博關注,幕後推手就是老師。
接着是某專業人士,出500萬賭姜萍絕不真實。
最後,還有人一邊直播,一邊拿着顯微鏡分析姜萍的表情神態和過往經歷。
這個17歲女孩的战場,被迫從數學競賽,變成了一場關於階層、性別、年齡、身份、資歷甚至資本和營銷的陰謀論。
身處如是的網絡暴力中,莫說一個17歲的小姑娘,成年人的精神,或許都會有崩塌的風險。
所以,保護姜萍免於遭受外界的紛擾,是必要的。
我們允許歷史上有“傷仲永”的事情發生,但在當下,絕不能允許一個正在努力求學階段的孩子,因爲外界的幹擾,而迷失人生的道路。
即便如此,當下的姜萍,也不得不面臨人生中第一個重大考驗。
在無數雙眼睛盯着她,觀察她是否參加阿裏巴巴決賽,又是否能獲獎的時候,她要做出怎樣的選擇?
或許在姜萍被曝光的那一刻,這種結局,就已經注定了。
她能選的,只有參加決賽這一條路。
而決賽的成績,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注定會成爲檢驗她是否造假的試金石。
作爲理性的旁觀者,皮哥是不愿意大衆和輿論,將姜萍的決賽成績,與她之前是否造假,勾連在一起的。
從人性層面來說,我們不應該要求一個出身卑微的17歲農家女孩,面對鋪天蓋地的媒體文章和瘋狂的質疑進行自證。
因爲姜萍沒有責任和義務承擔這一切。
從競賽本身來說,預賽12名和決賽是否有名次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面對多達6萬的考生,預賽的作用,實際上就是篩出玩票,留下真正競爭者,並非數學實力的最終證明。
更何況,決賽和預賽的難度,本就不在一個層次。
從採訪中我們知道,姜萍達到這個水平,幾乎是讓數學,佔滿了整個生活。
跟普通人比,她是天賦怪,但跟清北中科院的精英比,她依舊是再普通不過的一份子,甚至都沒有經過系統的數學競賽訓練。
普通人中的天才,只是跟這些精英同場競技的門檻。
拼盡全力的姜萍,很可能只是圍剿孫悟空十萬天兵中的一員。
但這並不代表,她的天賦和努力,能被一句輕易的質疑完全抹殺。
從社會層面來說,質疑應該是基於現實的合理發問,而非僅憑個人的主觀臆斷和猜測。
同時,這也違背法律上“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
提出一句質疑,然後讓別人自證清白,這是當下網絡上,看似最合乎人情的“流氓邏輯”。
這種“畸形醜陋”的觀念,正在國內互聯網上野蠻生長。
我們不是《讓子彈飛》裏作威作福的胡萬,姜萍也不應該成爲那個剖开肚子證明自己喫了幾碗粉的六子。
所以,對於姜萍的決賽成績,皮哥並不關心,也沒有必要關心。
皮哥真正關心的,是大衆能否對這個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女孩,多一絲善意。
對她原本應該平庸,但卻泛起漣漪的人生,多一絲理解。
對姜萍來說,她的生活並非全部由數學組成,倘若有一天,她能憑借自己的數學才能,在更高的平台上,闖出一番令人羨慕的天地,那自是好事。
但大概率,姜萍不會因爲一次競賽的閃現而“逆天改命”,更不會從此進入名校,拿到獎學金,嫁給高富帥,开啓一段傳奇人生。
可這次經歷,尤其直面外界質疑和挑战的勇敢,經歷網絡和大衆審視的堅韌,以及經歷輿論衝擊的成長,必將成就一部分的她。
數學這個變量,如果最終不是毀掉姜萍,必然能推動姜萍的人生不等式,引導她走向另一個,更廣闊更有希望的未知人生。
04、我們應該滿足於“姜萍”嗎?我們又該怎么做?
姜萍爆火這件事,與其說是偶然,不如說是必然。
發達的自媒體,大衆的關注度,是天時。
阿裏巴巴全球數學預賽,達摩院大張旗鼓公开成績,是地利。
一個擁有數學天賦和愛好的17歲小女孩,一個因教育外溢而當起中專老師的數學碩士,是人和。
姜萍佔據頭版頭條,是因爲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不知道姜萍17歲的世界觀裏,能不能裝下這偶然一般的必然。
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那就是在當下的教育改革和體制下,以後的“姜萍”,會越來越多。
中國不缺天才,但缺少發現天才的眼睛,和培養天才的土壤。
伯樂交給國家,但土壤,還要我們一起精心澆灌。
面對類似於姜萍事件,作爲旁觀者的我們,至少應該做到三件事。
第一件,是不臆斷,不猜測,不揶揄,甚至不關注。
不是每一個天才,都經得起輿論和流量的衝擊。
我們不能親手將一顆上好的玉胚,親手打碎成鋪路的磚石。
第二件,是不胡說,不忙從,保持理性和基本的判斷力。
在真假難辨的當下,多多思考,保持定力,是十分重要的能力。
有太多烏合之衆,容易被輿論裹挾,變成媒體攫取流量的棋子了。
或許無意中,你的一句不過腦子的話,就會毀掉一個本可以成才的花季少年。
第三件,是保持善良。
輿論場的惡意已足夠多,善,早就成了稀缺品。
我們見過太多被大衆之惡逼上絕路的例子,但誰都不想,再看到下一個。
無論姜萍結局如何,皮哥希望,大家對她都應有基本的寬容和溫良。
不希望任何一個人才被埋沒的心,永遠是好的。
但網絡造神和毀神,太容易改變和傷害一個孤立無援的個體了。
我們都曾是17歲的少年,站在人生的路口,眺望未來的方向。
倘若蘇北那低矮的瓦房裏,能因善而开出一朵絢爛的花。
誰又能說那不是,所有人的福氣呢?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蜉蝣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標題:姜萍的結局,已經注定了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2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