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藉新質生產力擴大汽車產能 加劇全球供過於求
(中央社台北29日電)種種跡象顯示,中國汽車產能過剩,然而官方仍持續透過政策鼓勵生產,藉此促進經濟成長。在「新質生產力」的號召下,中國汽車產大於銷的情形持續蔓延,從中國到世界,全球性供過於求的局面加劇。
華爾街日報報導,2019年,由於中國削減對微型電動汽車的補貼,中國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汽車廠商「知豆」因銷量一落千丈而破產。然而數年後,知豆卻在中國電動車市場進入紅海時「起死回生」,並在4月發布了全新微型電動車車款,售價約4400美元(約新台幣17.8萬元)。
「知豆」復活的背後,是中國政府支持的基金和數十家投資公司的投資。中國政府鼓勵沒有盈利的廠商繼續生產,希望藉此促進經濟成長、保護就業並擴大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中的影響力。然而這種支持,不但在中國市場出現「產大於銷」,更外溢到全球市場,令全球的汽車產量增加,供過於求的局面進一步加劇。
報導引述上海的策略顧問公司Automobility以及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銷售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每年的汽車產能在4000萬輛左右,但中國國內銷量僅為2200萬輛左右,太多的公司在爭奪市場佔有率。
全球顧問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駐上海的汽車顧問戴加輝(Stephen Dyer)指出,去年在中國,售出至少1輛電動車的品牌就有123個。
產能過剩不但在中國國內引發了殘酷的價格戰,也引發美國和歐洲的擔憂,因為「中國車企將向其他國家大量銷售『在中國國內未能售出』的汽車」。
報導提到,過去一段時間,由於中國經濟前景不佳,中國持續加大電動車的生產規模,寄望電動車成為主導產業,帶動經濟復甦,加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力推「新質生產力」,使得車企的發展急迫性有所增加。
今年2月,河南鄭州市宣布要培育「新質生產力」,並打造「新能源汽車之城」,將新能源汽車的年產能目標訂為70萬輛。隨後,一家擁有國資背景的公司接管了當地陷入經營困境的海馬汽車及其資產。
據當時的協議,在為期5年的時間內為海馬汽車提供了相當於2750萬美元的現金,並集中精力提升對俄羅斯和越南等市場的出口,以推動成長。
在去年10月,中國國有企業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的一家子公司和中國汽車製造商吉利共同參與了知豆的重組。目前訂下的目標是在2026年開始,每年銷量成長1倍,計劃2028年推出16款新車型,甘肅工廠的年產能擴大到30萬輛,並「積極開拓海外業務」
報導提到,日前甘肅省長任振鶴參觀了知豆位於甘肅當地的工廠時表示,希望知豆能在提高「新質生產力」方面發揮作用。(編輯:吳柏緯/邱國強)1130429
標題:中國藉新質生產力擴大汽車產能 加劇全球供過於求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03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