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學者:中國電動車晶片電池 確實面臨產能過剩
(中央社台北8日電)中國的「產能過剩」近來成為西方國家指控箭靶。儘管官方不斷反駁,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即坦承「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而中國學者3月間更直指,中國石化原料、燃油及電動車、動力電池、非尖端晶片等產品均面臨產能過剩。
除上述產品外,存在已久、先前即曾遭西方國家指控傾銷的鋼鐵、家電、光電、多晶矽、造船等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至今仍然存在。
觀察者網日前報導,北京大學國發院經濟學教授盧鋒3月13日在出席該院主辦的「中國經濟觀察報告會第68期」主旨演講時,作上述表示。
盧鋒指出,中國國務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已提到中國經濟面臨的多方面現實困難,包括「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及「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而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關形勢研判中,也用過類似表述,可見中國高層對上述兩方面問題的重視。
他說,「產能過剩」不是中國的新問題。1990年代末,中國經濟隨著轉型深化就曾面臨較大範圍產能過剩。從21世紀初年以來的10多年中,某些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間歇性發生揮之不去」,相關部門則採用不同方法進行治理。
盧鋒指出,透過行業數據的蒐集和觀察、業界人士分析及媒體報導,中國出現「產能過剩」的產業,一是如乙烯等石化基礎原料;二是以傳統燃油車為主的汽車業;三是動力電池業;四是部分成熟和傳統的非尖端晶片;五是含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
除上述5種產業外,盧鋒並提到,鋼鐵、家電業多年存在的產能過剩並未消失,只是其高速發展階段已過去,且市場格局大體穩定,即使存在過剩壓力也不再引起廣泛關注;光電、多晶矽業的產能過剩雖一度緩和,但近年來又有所增加;造船業在疫情期間一度逆勢成長,但近來全球需求放緩即出現供過於求的壓力。
盧鋒針對中國汽車產業表示,21世紀以來中國汽車業高速發展,但幾年前產能擴張明顯超過需求成長,尤其是傳統燃油車在綠色轉型背景下,面臨新能源汽車爆發式成長的需求替代,面臨較大產能過剩壓力。近年來,中國汽車業整體產能利用率處於低檔,汽車銷售價格間歇性調降,從不同層面都反映產能過剩壓力。
至於新能源汽車,盧鋒指出,各界對其是否面臨產能過剩有不同見解。主流看法認為,新能源汽車處於「發展機遇期」,談不上過剩。但即使是官方也注意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存在無序競爭、部分地方盲目上馬、重複建設等問題。從過去經驗看,這類現象可能成為供給過剩的前奏。
盧鋒說,考慮到新能源汽車產能擴張速度高於需求成長,不少業界人士呼籲要重視「產能過剩」風險。況且,近來新能源汽車銷量增幅與售價顯著滑落,顯示這個新興行業也需要關注供過於求的風險。
他並針對動力電池產業表示,目前中國動力電池技術和產業化處於全球先進水平,全球前10大動力電池廠有6家來自中國。然而,快速發展也累積形成「產能過剩」壓力。已有媒體報導,目前中國動力電池產業的產能利用率低於5成,近來價格、營收及利潤增幅都見下滑。
盧鋒針對晶片指出,目前尖端晶片需求飽滿甚至緊缺,但非高端晶片業就開始面臨供給過剩壓力。中國媒體2023年底即報導,2021年全球晶片緊缺刺激了前所未有的投資,卻導致此後的晶片產能過剩壓力。成熟製程晶圓代工廠甚至已經到了「60%產能利用率保衛戰」的時刻。(編輯:邱國強/唐佩君)1130408
標題:北京學者:中國電動車晶片電池 確實面臨產能過剩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9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