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黃自強吉隆坡15日專電)在台灣說華語是再自然不過,大馬卻非理所當然,榮獲海外華文媒體報導獎的媒體工作者黎添華今天說,大馬華文教育是前僕後繼爭取而來,台灣可扮演媒介角色,促進馬台華文文化交流。

第4屆「海外華文媒體報導大獎」12日頒獎,其中,曾任職大馬「南洋商報」的資深媒體工作者黎添華(LAI THIEM WAH)以「寧可倒在華教徵途上」系列專題報導獲僑委會第4屆「海外華文媒體報導大獎」平面/網路報導類殊榮。黎添華如今是獨立記者並持續報導更深入的大馬故事。

黎添華探討4位華人教育(華教)鬥士,包括已故林連玉基金主席吳建成、義務祕書李亞遨、黃小明,以及素有「華教園丁」之稱的莫泰熙等人的捍衛華教故事,令人遺憾的是,這也是吳建成和莫泰熙生前最後的一場媒體訪談。

黎添華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大馬的華文教育環境和台灣不同,「從來就不是理所當然」,而是許多華教前輩默默付出,前僕後繼地捍衛華文母語教育而來。

擁有18年的豐富採訪經驗的黎添華指出,這個報導的主軸希望透過深度訪談4位華教鬥士過程,讓大馬的華人社群了解這群爭取華教權益的教育領袖事跡,這也是他身為媒體人的社會教育責任,記錄這群華教鬥士念茲在茲的傳承使命,「他們寧可倒在華教徵途上」也在所不惜。

他受訪說,馬來西亞雖然是多元族群國家,但大馬華文教育昔日曾有如同印尼、泰國般被同化危機,幸好華教前輩勇敢走上街頭爭取權益,才有今天的成果,如今第二批、第三批的華教鬥士持續接棒付出心力,這也是他之所以起心動念撰寫這群未能廣為人知的華教鬥士故事。

對於目前大馬華文教育所遭遇的挑戰,黎添華指出,年輕一代的華人社群似乎不懂得「居安思危」道理,「這一代的人覺得很順理成章地就能接受華文教育,有中文可以說,甚至於一出生就有中文姓名,這些都是理所當然」,反而就沒有那麼的珍惜中文。

黎添華說,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大馬曾經有一度認為中文很重要,但這個熱潮好像已逐漸消退,很多人以為華文只需要會簡單的會話與書寫溝通即可,不需要了解背後更為博大精深的一面,這也導致馬來西亞目前的華文教育只有停留在對話還有書寫。

他認為,這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與危機。

黎添華告訴中央社記者,他透過深度訪問4位華教耆老過程,從言談之中充分感受到華教傳承使命所需要肩負的重擔。

他說,這群華教耆老在去年訪談中均希望能在生命逐漸凋零之際,即使已病入膏肓仍再多為華教做些什麼,諸如吳建成受訪曾稱「我的心臟隨時隨地都會停止,但仍願為華人教育付出,那怕是只剩下最後的一口氣」,另一位罹患癌症的華教鬥士希望能有更多「時間」投入華教的運動,竟拒絕西醫治療改用自然療法。

黎添華即便抱持著媒體中立客觀報導立場,當他聽到這4位華教鬥士竟如此地投入華教運動,不禁動容且紅了眼眶。這4位華教鬥士當時訪談時也提及未竟之志,未料,其中有2位受訪耆老就在這篇系列報導完成後數月內相繼離世,「果真倒在華教徵途上」。

對於同樣是華文教育的台灣,黎添華仍有若幹期許。

他說,有很多大馬學子到台灣就學或深造,台灣也提供僑生很多留學名額, 但這股熱潮如今似乎慢慢消退,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這是比較可惜的現象。

他認為,台灣的自由、開放與多元,可以吸引更多嚮往自由、民主、開放與多元的馬來西亞人來到台灣學習和發揮,也有利於馬台華文文化交流。

另外,黎添華提及僑委會舉辦「海外華文媒體報導大獎」的確有其意義,但如有更多具有獨立民間單位參與舉辦,將會讓這個獎項更具有公信力。(編輯:陳承功)1130315



標題:大馬爭取華教前僕後繼 台灣可扮演媒介角色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9010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