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怡璇台北2日電)台星高中生交流計畫40年超過5700名學生參與,讓當時的青澀學生「解鎖」新體驗,如註冊社群軟體、第一次喫漢堡,即使出社會也與學伴保持聯繫,成就真正的跨海友誼。

台北市數位實驗高中教務主任潘玳玉1992年就讀北一女時參加交流計畫,在新加坡體驗許多新鮮事物,包含第一次喫摩斯漢堡「超好喫」,以及在電影院感受立體環繞音響的震撼。

潘玳玉回憶道,學伴帶她去劃獨木舟、進行各種水上活動,學校文化課程則介紹起司種類,「那個時候覺得這種發黴的東西怎麼會有人想喫。」

當時交流天數長達21天,住在學伴家的時光裡,因為學伴媽媽是馬來人講馬來話,阿嬤則是福建人講閩南語,不同語言交織成快一個月的熱鬧光景,分別時自然離情依依。潘玳玉說,打不了很貴的國際電話,大家就用書信聯絡。

曾參與2014年交流計畫的高中教師吳羽翔說,他高中是文組,但學伴是理組且主修物理,新加坡又是用全英文上課,「都會忍不住覺得我是誰、我在哪」,學伴還會認真叮嚀他多講英文,讓他有點哭笑不得。

吳羽翔說,學伴來台時碰到學校段考,但他覺得對方難得來一趟,於是跟其他同學約好「別複習了,專心帶人家去玩」,一行人在碧潭與翡翠水庫留下美好回憶。

在壽險業任職的蔡乙閤則回憶,他參加交流計畫時正值社交軟體興起,辦了帳號後的第一張大頭貼就是跟新加坡學伴的合照,並帶學伴去泡溫泉、逛夜市。

即便雙方各自回到台灣與新加坡,也不代表情誼終止。蔡乙閤說,與學伴至今都還在彼此人生持續留下足跡,出國時都會問對方「在嗎,要不要約一下」;而學伴一家12月要來台北,也說好要聚聚,不只是兩個人,而是兩個家庭的聯繫。

潘玳玉說,因為通訊不發達,她跟學伴一度失聯,用盡辦法打聽學伴的電子信箱,才又能互通音信,知道學伴過得很好,已經結婚有孩子,非常開心,也約好下次在學伴工作的樟宜機場相見。

潘玳玉指出,當時台灣交流團還與新加坡學伴一起組織、練習手語歌,並在新加坡節慶上表演,如此默契若沒有一段時間的培養做不來;而台星高中生交流計畫所有人,從政府部門至校方、家庭、個人,都是深入互動的朋友群。

潘玳玉表示,台星來往也會有很多友人接待、討論各種議題,關係不夠深刻就不可能有這種互動,即使交流活動暫告段落,台灣與新加坡的關係也持續深化,「這不是表面的國際交流,而是有脈絡與歷史的朋友團。」(編輯:蕭博文)1121202



標題:初嚐漢堡、拍頭貼 台星高中交流解鎖新事物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5741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