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故鄉,別來無恙》如今播出過半,在一衆現偶古偶包圍下可謂“查無此劇”。

相較只有12集卻快速拉動話題熱度的前作《我在他鄉挺好的》,這部“姊妹篇”整體表現有些溫吞,至今站內熱度剛破24000。

在國產劇中,類似的“IP系列劇”式开發還屬少數,而有限的例子,如《小別離》开啓的“小”系列、《琅琊榜》系列等,都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問題。

IP系列劇,怎么就成了行業“老大難”?

成爲“系列”

以“姊妹篇”爲代表的IP系列劇,通常在劇情、人物、演員等層面有一定的關聯性,但並不構成續集。

類似的操作在影視領域並不少見。以港劇爲例,《公主嫁到》之於《宮心計》、《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之於《巾幗梟雄》等,不乏一炮雙響的案例。

內地劇集方面,排除一些爲了宣傳強行捆綁爆款的“姊妹篇”,真正明確开發的就有《琅琊榜之風起長林》之於《琅琊榜》,《小別離》之後开發的“小”系列,《情滿九道彎》之於《情滿四合院》,也有起初就以“IP系列劇”形式开發的《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

展开全文

“其實就是IP开發,”劇集制片人關洪指出,“有些劇故事說完了,續集沒法往下拍;有些是考慮到做續集難度太大,如果不夠成熟,等於IP就毀了。那么就做類似‘姊妹篇’這種系列劇,一方面能有IP優勢,同時又避免把IP做垮掉。”

相對來說,這種形散神不散的“IP系列”,電影領域或許更加常見,比如“囧”系列就很典型,保留劇情核心和主演,每部的劇情都不同。

篇幅更長的劇集領域,具體情況會更復雜。

比如“小”系列就是典型的IP系列劇,到了講述小升初的第三部《小舍得》,口碑卻出現了嚴重滑坡,豆瓣評分從前兩部的8分、8.2分降至6.2分。相較於前兩部的生活化,該劇過度戲劇化的家庭衝突、教育話題上的制造焦慮,都招致了不少負面聲音。

“《小舍得》風格變化太大,一下子走到話題先行的路子上去了,觀衆肯定不適應。其實題材話題度放在那、播得也不錯,沒必要掛這個名,反而會傷害IP價值。”編劇盧曉晁認爲。

“要做系列劇,如果能保留共同的人物、背景當然最好,但至少要保持內在風格和質感,要不然觀衆初印象不好,爭議直接就起來了。”系列劇要取得不錯的表現,就需要在各方面的關聯性上成爲一個“系列”。

“觀衆對長視頻的情感,一是劇情的沉浸感,二是人物的陪伴感。系列劇一般不延續前作的人物,那就得能讓觀衆回到前作時空的沉浸感。”盧曉晁表示。

而要保證系列劇的成績,宣傳也是關鍵。

“得讓觀衆降低預期。”關正特別指出,觀衆其實很難區別續集和系列劇的區別,如果在宣傳中不特別點明,而且保證宣傳的曝光,“开播後一旦沒能達到觀衆預期,那就是大麻煩。”

《琅琊榜之風起長林》就是如此,當年开播後,雖然依然是同一背景,但全新的故事和人物導致了不少負面聲音,收視率也慘淡收場。雖然第二部其實制作不差,豆瓣評分8.4分,但很難在聲量上與前作相提並論。

演員、主創、題材、內容風格、宣傳……相較於开發續集的難點主要是內容,开發IP系列劇降低了內容難度,但難點卻是更加分散復雜的。

解剖麻雀《故鄉》

不妨解剖《故鄉,別來無恙》(簡稱《故鄉》)這只“麻雀”,對上述難點做一下深度分析。

《故鄉》和前作《我在他鄉挺好的》(簡稱《他鄉》)差別確實非常大。

人物全換,主演陣容只保留了任素汐,但演的也是新的角色;樣式改了,從12集、單集70分鐘的短劇,改成了36集的常規劇集格式;主創陣容也變了,導演、編劇全都不一樣。

《故鄉》主要保留的,是相對寫實的敘事風格,這也是該劇收獲了不少好評的原因。“天府四大金剛”各自的返鄉故事,在當下確實都有其代表性,人物也各有可愛之處,讓觀衆能夠獲得不錯的觀劇體驗。

但從完成度來說,或許不足以支撐該劇承接前作的熱度。

《他鄉》在敘事上其實有個相對緊密的結構,开局就以晶晶的自殺,鋪設了懸疑感和一種強烈的情緒暗示;但《故鄉》的劇情講的是“在故鄉也能找到人生的無限可能”,是一個治愈向的故事,如果矛盾鋪墊不足,會有溫吞無聊的問題。

比如張沛(任素汐飾)和父母的矛盾就在於後者毫無邊界感的相處,拆她快遞、安排相親;苟丹丹(史策飾)則是丈夫出軌又出車禍,自己剛剛發現懷孕,公婆還忙着爭家產、打官司。

這些矛盾一方面是不夠落地的,看起來更像是搜羅了若幹“返鄉”的話題,但對於“返鄉”這個命題來說,缺少一些切身的疼痛感。

另一方面,矛盾又不夠大,對於一部劇集來說,不足以形成觀衆共情的矛盾衝突。在全劇慢節奏的敘事中,進一步放大了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也存在題材开發的難度問題。前作主打的是“X漂”題材,這方面行業有着很成熟的开發經驗;而《故鄉》是一部“返鄉”題材,這種故事怎么講,其實行業內是缺乏成功案例的。

比如主要問題的是,該劇到底要繼續獲得“X漂”們共情,還是獲得“返鄉”群體的認同?最終從呈現來看,無論是故鄉的吸引力,還是返鄉後的實際問題,都沒有前作讓觀衆興奮起來的鋒利感,這或許也是該劇討論度不及預期的原因。

口碑只是一方面,憑借該劇的口碑,目前的播出情況應該說是能達到預期的。

但從IP系列續作的角度評估,與前作的弱關聯性對IP價值的降低,還是壓縮了該劇原本的可能,其开發思路還應更加清晰一些。

“系列化”風向下

IP系列劇,真的有價值嗎?

相較於前文提到的這些IP系列劇,《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這一系列的差別就在於,從一开始就希望开發成系列劇的模式,而非以商業成績爲導向的變相續集开發。

目前來說,“二十、三十”系列也是IP系列劇中最成功的。不過,這也很難證明IP系列劇模式的商業價值,因爲兩部劇都是在2020年7月上线,相互之間說不上有多少賦能,甚至還有點打擂台。

但從大環境來說,开發IP系列劇,又有着行業前瞻下的必要性。

尤其是2019年之後影視產業爲了提升確定性,提出的“系列化”要求,成爲平台和公司的开發重點。

各平台手裏有若幹長期开發的“系列化”項目,比如《鬼吹燈》《古董局中局》等,以及類似《慶余年》《贅婿》這類季播劇;即將上线的還有《狐妖小紅娘》系列,直接預訂了三部曲。

而在IP系列劇方面,目前“二十、三十”系列還是爲數不多的案例。該如何开發IP系列,給行業“添產業”,對大部分從業者來說,其實都還是個新的命題。

關正強調“延續性”,“其實無論《琅琊榜之風起長林》還是《小舍得》,再到《故鄉,別來無恙》,這些系列劇裏的‘顯眼包’單獨來看,其實都有可圈可點的地方。但是要想‘蹭’IP,就要承擔風險,和前作的關聯性越弱,你給觀衆帶來的落差感就越大。”

IP系列劇從商業價值上要弱於續集,而能夠保留多少價值,就要看能留住多少元素,比如能否原班底、能否延續話題和內在邏輯,實現觀衆“沉浸感”的回歸。

而盧曉晁也指出要把劇集本身做好,“做這種IP系列劇,把怎么‘蹭’的問題交給制片人,自己要有一個做新劇的態度。IP能給你帶來的幫助體現在开播之前,體現在這部劇的預約數,如果开播後垮得很快,有IP也沒用。”

IP系列劇的成功關乎口碑,大部分被重新开發的IP,前作都是口碑佳作,要實現延續性需要品質上的觀感。但也不止關乎口碑,如何讓觀衆回到前作的時空,說一句“這個味兒對了”,更是解題的重點。

目前爲止,IP系列劇的开發依然是少數。不過,在行業關注“系列化”的當下,類似的項目或許會進一步增加,而前作留下的經驗,在提醒後來者保持謹慎。



標題:《我在他鄉挺好的》“姊妹篇”大滑坡,IP系列劇成影視“老大難”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5263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