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一口氣賣掉43個港口,僅是單純的商業行爲?
來源:華博商業評論
3月4日晚間,李嘉誠創辦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其與貝萊德集團(BlackRock)牽頭組成的貝萊德 - TiL 財團達成原則性協議,出售長和全球港口業務核心資產,其中涉及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長和方面表示,經調整少數股東權益以及和記港口集團償還長和股東貸款後,預計此交易將帶來逾 190 億美元現金收入。
自1997年拿下巴拿馬這兩個港口的運營權以來,李嘉誠已經成功續約至 2047年,運營權還剩22年之久。爲何他選擇在此時將如此重要的港口資產出售呢?
外界猜測紛紛,有人認爲這是美國政府施加壓力的結果,畢竟在今年1月7日,特朗普就表示,出於“經濟安全需要”,不排除美國通過“軍事或經濟脅迫” 手段奪取巴拿馬運河控制權的可能性。
但長和的聲明則表示,此次交易是公司全球業務重組的一部分,是一場 “純商業行爲”,未受外部政治因素左右。那么僅出於商業考量,李嘉誠是否有必要將大部分的港口賣掉?
對李嘉誠而言,190億美元更重要
一直以來,港口都是全球貿易的關鍵基礎設施,具有極高的战略價值。尤其是巴拿馬運河,李嘉誠所擁有的“巴爾博亞”和“克裏斯托瓦爾”這兩個港口,是其中價值最高的,它們分別扼守運河東西兩端的入口,對所有過往船只而言,堪稱“咽喉之地”。
但對於一個精明的商人而言,190億美元的直接現金收益或許遠比繼續持有盈利能力有限且潛在風險巨大的海外港口資產更具價值。
近年來,長和業績表現並不理想,這或許也影響了李嘉誠出售港口資產的決策。從2021年至2023年,長和的營收分別爲2808.47億港元、2624.97億港元和2755.75億港元,淨利潤分別爲334.84億港元、366.80億港元和235.00億港元。2024年上半年,長和的營收爲1364.51億港元,雖有小幅增長,但淨利潤爲 102.05億港元,卻有所下滑。此外,長和的股價自2020年以來也表現不佳,五年內跌幅超過20%,而盡管公司多次回購,但未能有效提振股價。
而港口業務作爲長和的第三大主營業務,雖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但盈利能力相對有限。據摩根大通研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巴拿馬港口業務的EBITDA不足集團總值的1%,在港口業務板塊中僅佔3.9%的吞吐量。
在此背景下,李嘉誠的這一步棋,或許正是其商業智慧的又一次體現。一方面,它將優化長和的資產負債結構,預計其淨負債率將從23.6%降至18%以下;另一方面,長和可以借此資金償還債務、降低槓杆,同時投入到更具潛力的核心業務或新興領域,進一步提升集團的整體盈利能力。
長和股價在公告後的大幅上漲也充分說明了市場對這一決策的認可。3月5 日收盤漲幅達21.86%,3月6日繼續上漲11.04%,顯示出投資者對長和未來發展的高度期待。
李嘉誠仍然不賺最後一個銅板
近年來,李嘉誠似乎一直在“賣賣賣”,他的商業版圖也一直在“瘦身”,但這背後卻隱藏着他深謀遠慮的战略布局。
早在2021年,和黃醫藥就果斷退出傳統中藥業務,出售與廣藥集團合資的白雲山和黃藥業全部股權。這一舉動不僅是對中藥市場增長乏力的敏銳洞察,更是向創新藥研發轉型的重要信號。通過此舉,和黃醫藥旨在集中資源开發靶向抗癌藥物等前沿領域,爲自身未來發展开闢新的增長點。
到了2023年,長實集團在香港樓市推出的 “親海駅二期” 項目,以大幅低於市價的折扣促銷,震驚了市場。而這一策略不僅展現了長實集團對市場趨勢的精准把握,更體現了其敢於在樓市低迷期逆市而爲的勇氣。
進入2024年,李嘉誠家族的資本騰挪進一步加速。他們精准高位減持郵儲銀行H股,套現超8.2億港元,持股比例大幅下降。同時,面對歐洲經濟波動風險,長和系开始收縮英國資產組合,出售部分電網及水務資產,回籠資金並轉向清潔能源和生物科技賽道。
2025年1月,和黃醫藥再次出手,以6.08億美元出售上海和黃藥業45%股權,徹底告別傳統中藥業務。這筆資金被注入新一代抗體靶向偶聯藥物(ATTC)研發,標志着和黃醫藥全面押注高附加值生物醫藥領域。
回顧李嘉誠近年來的資產出售行爲,不難發現其始終遵循着 “低买高賣” 的核心策略。從早期拋售成熟地產轉向歐洲基建,到近年剝離傳統醫藥、金融資產並重倉創新藥與新能源,他的資本始終在規避周期尾部風險的同時,提前卡位新興產業。盡管外界屢有“撤資”質疑,但也不得不承認李嘉誠的商業決策始終圍繞“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的風險控制哲學展开,展現了其作爲商業巨擘的穩健與睿智。
標題:李嘉誠一口氣賣掉43個港口,僅是單純的商業行爲?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00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