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明月,咣》上线,是八個編劇兩個導演一坨屎,還是發癲神作
2月22日,電影《窗前明月,咣!》在多家正版視頻平台上线。這部電影院线上映的時候,口碑不好,無論是豆瓣,還是售票的那幾家平台,都沒有形成好的評分,顯然,影迷們認爲它是爛片。票房方面,這部電影最終賣了3982.5萬元,只能算湊合。
費翔、左凌峰、傅菁、馬東錫、宋小寶、黃小蕾、黃才倫等多位知名演員的出演,讓這部電影院线上映之前,還是惹來了不少期待值的。但是,院线上映之後,這口碑,又勸退了大量影迷。如今,該片正版視頻平台上线,可以免費看了。它到底是部分影迷說的“八個編劇兩個導演一坨屎”呢,還是有可取之處的作品呢?
已經花錢看過這部電影的影迷,確實給了不少的辣評。這部電影,是根據雷·庫內的《Out of Order》改編而來的。雷·庫內的這個作品,在歐洲那邊,有着不錯的知名度。在咱們中國這邊,好像是改編過一個話劇。而這次的電影,則是根據話劇爲前提,進行的另一次影視化改編。這次的電影化改編,確實用了八位編劇,和兩位導演。編劇當中,第一署名編劇述評,知名度最高。我讀過不少述評老師的作品,印象當中,他寫擦邊球小說很有一些意思。
述評老師寫過《讓子彈飛》等作品,姜文的好多電影作品,述評老師都是編劇。姜文的電影,也有不少的葷段子,是比較“發癲”的那種。姜文的電影,有時候蠻刺激影迷的,讓很多人亢奮。有時候,又讓這些影迷覺得沒意思,故弄玄虛。姜文和述評,是相同或者說相似的創作風格。要不,他倆老合作呢。
說這部《窗前明月·咣!》是八個編劇兩個導演搞出來的一坨屎,我能理解影迷們的這種惡評。如果按照純理智的審美方向來看,這部電影確實無法自圓其說。尤其是這種架空的地域和時代背景的電影,搞了前邊那么多鬧劇之後,最後又來一個維護法律正義的底子,多少讓人覺得,有點故弄玄虛的意思。嚴肅的影視文學作品,肯定不會這么搞。
雷·庫內的原作,諷刺力度更強,用的也不是律師和職員的主角設定。其實,國外好多作品,咱們國內都看不到。很多懂英語、法語的編劇和導演們,利用能夠去國外的機會,看了不少的外國作品,然後就拿回來,西學中用。有用得好的,成了大師。也有用的不好的,就成了大家說的“一坨屎”。
歐洲文學和影視作品當中,有一種比較需要注意的藝術特徵,那便是“發癲”。不知道這個詞用的是否准確。我們用哲學話語講,則應該是“酒神性格”。如果按照哲學的路子來追憶歐洲文學影視作品當中這種“發癲”氣質源自何處的話,應該可以一直追到古希臘時期的巴庫斯和狄奧尼索斯等處。
巴庫斯和狄奧尼索斯的哲學,講起來,有很多,我這篇文章,不是做哲學科普的,只是講影視評論的,不巧,碰到了這個哲學問題。簡單一點講,這些古希臘的哲學,給“發癲”找到了合理性。或者是,“發癲”本身,便是哲學的一種。他們認爲,這種“激情狀態”(還是要看原英文,因爲這個翻譯依舊不夠對應本意),是“神進入到了崇拜者的體內,崇拜者相信自己已經與神合而爲一”。
激情狀態,和理性狀態,是相互對應存在的。後來,歐洲的很多哲學家,都講這兩個狀態的對應存在關系。尤其是尼採。歐洲的好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也喜歡在“發癲”當中,找很多樂子的同時,力圖實現一點“神性”的東西。我這裏說的“神性”,可不是什么怪力亂神之類的,而是一種超越人的自然力量。好多哲學認爲,越是“發癲”,越是接近這種超越人的自然力量。
在咱們中國,“發癲”這東西,就不太好控制,出來的作品,就不容易獲得好口碑。述評老師帶着剩下幾位編劇搞出來的這部《窗前明月·咣!》在創作意圖上,就是通過“發癲”來接近超越人的自然力量或者說規律。但“顛兒”起來之後,讓影迷們覺得是鬧劇了,最後的超越人的自然力量或者規律,把控的也不好。
咱們中國講故事的時候,好像不太有“酒神文化”(好像又不太通俗了,用“發癲”也湊合,雖然語義上不准確)的東西。咱們寫詩的時候,似乎可以進入到這種“發癲”狀態。寫小說和影視劇的時候,容易理智佔上風。真“發癲”的小說和影視作品,還是有意思的。只是這部,“發癲”的水准不夠罷了。(文/馬慶雲)
標題:《窗前明月,咣》上线,是八個編劇兩個導演一坨屎,還是發癲神作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