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飛往南京的CA1847航班落地祿口機場,正是中午時分,室外陽光燦爛,風也不小。75歲的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走出機艙前,就利索地戴好了帽子、圍巾、口罩,扣緊外套,有高血壓病的他最怕風寒,出門格外小心。

他照例自己推着行李箱出站,一如既往不讓同行的人幫忙。

已臨近春節,他還在奔波。元月8日來到南京,領銜“五人組”相聲新作品《“精准推送”》,參加江蘇台春晚的錄制。

成名於20世紀80年代,擔任過兩屆中國曲協主席的姜昆,在相聲圈不太平,喊打鬧騰之聲不絕於耳時,反其道而行之,領着一幫年輕人深入生活,召开座談會,集思廣益,創作針砭時弊的新段子。

相聲“五人組”排練。右一爲作者聆聽

已是“75後”的他,還在爲相聲出好作品用心動情,從某種意義上講,說不上是奔着名聲、流量去的,更多的是要捍衛和保全相聲的體面和尊嚴。

《“精准推送”》是一段群口活兒,姜昆、戴志誠、高曉攀、劉釗、賈旭明合作表演。他們當中最年輕的高曉攀與年長的姜昆相差30歲,是相聲團體嘻哈包袱鋪班主,劉釗與其“同鋪”。嘻哈包袱鋪立門戶於2008年,是全國相聲界不可或缺的“笑營”。

姜昆等“五人組”集結了老中青三代人,他們重新扛起“諷刺型相聲”的創作重擔,以經典群口作品《五官爭功》爲坐標,闊步向前,以期讓相聲回歸諷刺功能的本質。

當天下午,“五人組”在下榻的酒店排練,姜昆的房間成了臨時舞台。3000多字的本子,每位演員自己說的別人說的都得死記硬背下來,演出時起承轉合才能接得住不會穿幫。

背台詞,對今天的姜昆來講真不容易,畢竟不是說《如此照相》《虎口遐想》《特大新聞》的年代了,那時可以一目十行,一個晚上可以啃下一個段子,現在上了歲數,不服老還真不行。然而,他身上始終存在的舍我其誰精神,還是促使他在臘八節前拿下了所有台詞。

排練中,誰的抑揚頓挫、疊字垛句有毛病,姜昆的耳朵就是尺,立馬糾正,每個人的狀態都被他給支棱起來。

展开全文

應該說,在曲藝界,姜昆無疑是一個具有時代符號的生命個體。

《“精准推送”》創作了半年

“五人組”創演的《“精准推送”》,是一個聚焦大數據背景的相聲作品。

大數據是信息通信技術發展積累的產物,無處不在的信息感知和採集終端爲我們採集了海量的數據,圍繞個人以及組織的行爲構建起了一個與物質世界相平行的數字世界。

現實社會中,科技發達,信息流通,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生活也越來越方便,是不爭的事實。但同時,披着大數據馬甲的網絡陷阱也比比皆是,很多人稍不留神就會陷入泥潭。

姜昆一直關注着這個社會現象。去年7月,他就給高曉攀、劉釗提出了創作一段大數據與時代相結合的相聲,並且請了北京、天津、沈陽等地的曲藝作者召开了5次交流會,確定創作方向。

姜昆對詞中

高曉攀、劉釗隨後开始行動,他們研究了網絡上五花八門的“大數據殺熟”,各種“小額貸”“微利貸”等套路,分析了許多爆雷的案例,甚至對一些受害人進行採訪,獲取大量真實素材,再歸類、提煉形成段子裏的包袱。

10年前登上央視春晚舞台,與馮鞏、尤憲超、張小斐一起表演小品《小棉襖》的高曉攀,早在2012年就獲央視相聲大賽職業組一等獎,其作品《救,不救》次年被开心麻花團隊改編成小品《扶,不扶》。2017年央視春晚,他又表演了《姥說》。還有作品《相逢是緣》2024年獲曲藝最高獎牡丹獎文學獎。

高曉攀說:“創作开始,姜昆老師就特別強調作品的‘人物順、邏輯順,故事得有深度’。志誠老師一直幫着梳理本子的發展脈絡,帶着我們排練。涉及這個題材創作,我們發現年輕人和老年人是重災區,很容易被‘套路’。年輕人被套後,不敢和家裏人說;老年人受騙後,羞於在兒女面前啓齒,結果釀出許多悲劇。”

《“精准推送”》以過年喫餃子展开,姜昆打電話給老伴說想喫餃子,“大數據採集”就知道得一清二楚,給他推送各種餡兒的餃子,再一步一步地引誘他“消費”,等兔子撞牆。

一开始,姜昆還是有防範意識的,防着別人蒙他的錢,評論區不盲目跟帖,點贊也特謹慎。但經不住“大數據採集”的忽悠,最終還是防不勝防地給“套現”了。

相聲“五人組”

《“精准推送”》中有很多金句,包袱層出不窮,在嘻哈包袱鋪等小劇場試水,觀衆反響強烈。比如戴志誠說姜昆“你騙他感情行,騙他錢不行”;“大數據採集”角色喋喋不休,被姜昆認爲“碎嘴嘮叨”,卻被補刀“碎片化採集”;還有劉釗飾演的“大數據推送”角色、高曉攀飾演的“大數據消費”角色,輪番轟炸……直至把姜昆繞進去才算完。

這個反映現實題材的相聲作品,讓觀衆在捧腹大笑後產生了深入思考。

作品要與時代同呼吸

姜昆攜手晚輩切入互聯網題材的作品《“精准推送”》,感覺到跟老百姓生活結合緊密。

對於互聯網,這些年他從未停止過關注,圍繞他的攻擊、嘲諷從未消停。事實上,在全國矚目的相聲舞台,他是繼侯寶林、馬季之後首屈一指的相聲演員,40歲出頭就名滿天下。

姜昆卸任中國曲協主席後,有更多的時間涉足創作和演出。他認爲,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真正有“作品感”的相聲屈指可數。所謂“作品感”,就是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人物等。

戴志誠對詞中

“但凡‘作品感’強,能留下來的作品,當中都有生活中的影子。現在面對一些年輕人的作品,我就問他:‘你這包袱是從哪兒來的?’對方說不上來。這就不行了。”他說。

早年,姜昆和馬季老師到桃源採風,姜昆寫的是《迎春花开》,作品中三推婚期的故事確有其人,他在段子裏唱的所有山歌,都是從當地學的,老太太唱搖籃曲,好聽的他都抄下來,合適的就用到相聲當中。

再比如說,他和趙炎倆人表演的《紅色園丁》,是兩人到平谷深入生活後創作的。姜昆在那兒住了一段時間,段子裏很多話都是老百姓的方言。他還和李文華老師深入生活來到104無軌車組,开會、演出、座談,才出了很多一說就響的包袱。

姜昆坦言,那時候我們幾乎每一個段子都能找到生活的依據,有事實、有人物、有時間、有地點。包括馬季老師所寫的作品《北京之最》《吹牛》《宇宙牌香煙》等,都有生活的積累、事實的根據。

相聲“五人組”排練中

“作品要與時代同呼吸,才站得住、立得穩、聽得進、笑得开!”姜昆認爲,《“精准推送”》的出現,反映了高曉攀、劉釗爲代表的這一代相聲創作者的回歸。過去的相聲怎么留下來的?不就是因爲貼近生活,反映現實,提煉主題嗎!他們這一代相聲演員在爬坡,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瓶頸,但只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就能成功。

不忘爲老百姓分憂解困

隨着年齡的變化,屬於姜昆的巔峰時代已然遠去。盡管如此,他仍不甘心對年齡俯首稱臣,還想爲相聲發展揮灑余熱。

這一點,無論是搭檔戴志誠,還是合作者高曉攀、劉釗,都感同身受。

他們記憶猶新的是,姜昆在“諷刺型相聲”的創作中作了很多探索,比如在《霸王別姬》中,他塑造了一個南方口音、官僚主義十足的基層幹部;他的《紅色園丁》批判了“讀書無用論”,憑借睿智和敏感,捕捉到了社會熱點;當愛情題材還是創作禁區的時候,《迎春花开》講的正是“搞對象的事兒”;《詩歌與愛情》裏,他唱了很多“文革”時代的禁歌。

高曉攀談創作

戴志誠與姜昆合作至今,誕生了數十段相聲,其中包括涉及網絡的作品《妙趣網生》。他們一直想超越自己,國人關心足球,他們拿出了《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反映時代變遷,他們說了《我有點暈》;社會關注養生,他們大談《專家指導》;央視春晚有約,他們帶着《新虎口遐想》再現輝煌……

正是從這些優秀作品中汲取營養,《“精准推送”》應運而生,直擊生活的痛點難點。

再說劉釗,2009年加入嘻哈包袱鋪,參加過央視元旦晚會、北京衛視元宵晚會、上海東方衛視《笑聲傳奇》等節目,作品有《公司公司》《租房租房》《從前從前》等,是一位創作型相聲演員。

高曉攀、劉釗認爲,演員還得是拿“活兒”說話。姜老師這個年紀了,還身先士卒做表率,他們怎么能不努力。通常姜老師這個歲數的人基本上都在家抱抱孫子,不摻和外面的事兒了。而他還不知疲倦地帶領後輩攀登高峰,躋身春晚,希望出好作品。

姜昆深有感觸地說:“《‘精准推送’》這個作品走上江蘇台春晚與觀衆見面,從某種程度上看,是‘諷刺型相聲’現狀的一道分水嶺,衡量作品成功與否,與有沒有替老百姓分憂解困有直接關系。只要作品觸及老百姓的需求,就能產生共鳴。”

姜昆坦言,時代變化太快了,方便面沒想到它會讓外賣四面圍剿,信用卡沒想過讓支付寶給取代,家庭固話沒想過讓手機給打沒了,手機什么時候被別的東西打敗,我們還不知道,但它肯定會有被取而代之的那一天。

相聲“五人組”與作者夫婦

當互聯網如山呼海嘯滲透進人們的生活時,相聲演員的整體素質、知識,還能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嗎?“我一直講,我們卡在什么地方了?卡在我們深入生活不足,知識的輸入、儲備不足。相聲發展到今天,觀衆往往比咱們明白的還要多,只是人家沒寫相聲而已。”姜昆說。

經歷了相聲廣播時代、電視時代和網絡時代的姜昆,思維異常清晰,在時代文化語境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他還在努力往前走,希望新作品匹配自己的功名。在他的人生中,沒有懈怠的選項,舞台即賽道,是他愿意全力傾注的、不愿妥協與止步的事業。

轉自《江南時報》強國號

撰文/梁平 攝影/範素麗 宏偉



標題:姜昆領銜“五人組”,在江蘇衛視春晚創演諷刺性相聲《“精准推送”》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8309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