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博士,在一場會議上,就三季度經濟形勢、疫後消費恢復等經濟問題分享了自己的最新觀點。

高善文表示,從三季度經濟數據來看,一大非常突出的特點是,新能源、半導體領域投資活動總體增長較高;在基建、房地產等領域,仍存在一些壓力;

而消費活動,在很大程度上經歷了自發的恢復,而這一自發的恢復,看起來是可持續的。

如果將中國城市分拆成大城市和小城市分別來看,小城市的經濟恢復要明顯快於大城市。

高善文認爲,這一現象可以歸因於疫情中大城市受損的情況更嚴重,因此疫後的疤痕效應更深。

從這一角度來看,隨着時間流逝,疫情疤痕消退,消費活動的恢復應是可以維持的;

因此,宏觀經濟政策最爲突出的壓力在於,不能出昏招,還要考慮所出政策是否有緊縮性效應。

下面整理精選了高善文博士的交流內容如下:


疫情後遺症各國存在差異,

中國在低碳半導體領域投資增長


站在各國疫情之後經濟恢復的背景下,有些因素在對經濟產生一些相對比較長期的、比較持續性的影響。

那么,我們可以把影響概括爲幾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對疫情後遺症的清理,或者叫疤痕效應。

毫無疑問,疫情留下了一定的後遺症。

疫情的後遺症,在不同國家的影響,看起來存在着確定的差異。

美國疫情後遺症最大的苦惱,是疫情期間發的錢太多,

居民的消費太旺盛,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的壓力,應該說是美國政府非常頭疼的。

但是對中國來講,疫情所造成的後遺症之一是,到現在爲止,居民的消費意愿相對仍然比較弱,

消費傾向從很多角度來看,還沒有完全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大家對於未來收入的確定性,對未來收入的增長,對於疫情所帶來的資產負債表的損害,在一定程度上都還心有余悸。

這些因素,部分地解釋了疫情以後經濟周期上的差異。

但是除此之外,如果我們看另外兩個因素:

伴隨着全球开始加速向低碳經濟轉型,在低碳領域,從光伏到儲能一直到新能源車;

中國從制造到最新的技術研發,應該說大幅領先於全球其他國家的水平。

一方面我們在這一領域的產出和投資高速增長,

另外一方面在這些領域的出口也高速增長,成爲在疫情恢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中爲數不多的非常耀眼的亮點。

而在三季度的數據之中,我們也能夠看到這個影響,

並且,盡管由此也帶來了一些經濟上的潛在的摩擦,但是毫無疑問,全球在這一領域存在着加深合作的非常大的空間。

而中國在這一領域,相對處在比較有利的位置。

第二個,在我們所謂的战略新興領域,或者叫做核心技術攻關領域也好,

我們看到,中國在政策的引導下,在半導體、計算機或者是電子元器件,在專精特新等領域,整個投資始終維持很高的增長。

在經濟不那么好的背景下,也是相對比較少、非常重要的亮點之一。

這也表明,面對一系列重要的外部環境的變化,從政府到私人部門都在快速地適應。


全球經濟產業布局在重新調整,

是理解當前經濟形勢重要背景


但是,我們也毋庸諱言,同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不管是脫鉤斷鏈也好,還是增強供應鏈的韌性也好,

在很多領域,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或者是中國企業自身在這些領域擴大投資的時候,

出於對地緣政治風險的考量,使得在國內投、還是在其他國家投,是跟着你的供應商一起走出去,還是繼續待在國內,也成爲一個非常突出的選擇。

從數據的變化上來看,向外直接投資的擴大和外商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的變化也反映了這些重要的趨勢。

在一些領域,在一些地區,毋庸諱言,也對經濟活動造成了一些拖累。

而如果我們用同樣的框架去看美國經濟,去看日本經濟,它是一樣的。

美國經濟在新能源、電動車等領域,

在政府的誘導下,投資變得很活躍,盡管利率很高,通貨膨脹的壓力也很大。

跨國公司在全球去重新考慮供應鏈的布局投資,在一些東南亞國家,在墨西哥,甚至在日本,新增的外商投資的流入突然擴大。

全球經濟產業的布局在重新調整。

所以,這是我們理解當前經濟形勢非常重要的一個背景。

我們現在正在目睹的這一經濟格局的變化,不會在幾個月的時間之內就很快結束。

它可能會是影響我們未來較長時間的經濟格局、較長時間的全球化趨勢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背景。

當我們考慮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時候,考慮經濟景氣周期變動的時候,我們需要把這些背景放進來。


消費經歷了自發的恢復,

看起來是可持續的


這些因素對中國在周期上的影響,一些領域是非常積極的,包括新能源領域,半導體領域。

但合並來看,到底是非常積極的、擴張性的?還是在一定程度上結構性的、偏收縮性的?

我們需要進一步地觀察和評估。

但是,這些因素對於其他一些國家來講,它有可能是更偏向於擴張性。

比如說美國大量新能源的投資、儲能的投資、電動車的投資、供應鏈的回遷;

這些對他們的經濟可能都是偏擴張性的,而且是相對結構性的偏擴張性。

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個領域。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來看待第三季度的經濟數據,相對就比較清楚。

第三季度的經濟數據非常突出的特點是,在我們剛才所討論的這些領域,投資活動總體增長比較高。

但是在政府基建、房地產領域,總體上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還存在一些壓力。

但是,消費活動經歷了我個人認爲在很大程度上自發的恢復。

而這一自發的恢復,看起來是可持續的。

隨着四季度政府在經濟政策上進一步落地,對經濟的恢復毫無疑問會起到進一步的支持作用。


小城市疫情受損較少,

經濟恢復比大城市更快


我們如果把中國的經濟分成大城市和小城市來看。

所謂的小城市,比如說人口 50 萬以下的城市,比如說縣城,比如說農村。

那么今年以來,特別是三季度以來,小城市的經濟恢復比大城市更快。

小城市房地產銷售的恢復,就我們看到的證據,似乎也比大城市更快。

我們認爲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在疫情期間,病毒在大城市擴散的可能性比小城市要大得多。

大城市人口密集,流動非常快等等。

所帶來的影響就是大城市在疫情期間受到的資產負債表的損害,受到的疤痕效應後遺症,比小城市要更大。

疫情放开以後,因爲小城市的疤痕效應更小,資產負債表損害更小,

經濟活動恢復正常以後,整個的消費活動、房地產市場就有更強的向正常經濟活動去恢復的趨勢。

而大城市的話,這一恢復就要更慢一些。


要考慮其他政策,

是否有緊縮性效應

我們討論這一證據想說的是,

三季度的經濟恢復來源於,經濟活動恢復正常以後,人們的消費處在一個過度受抑制的狀態,這反映了心理上的疤痕等等的影響。

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疤痕的逐步消退,經濟活動开始恢復;

小城市的疤痕小,所以它恢復得更快,大城市的疤痕要大得多,所以它恢復得更慢一些。

這也說明,即便你不採取任何措施,只要你不採取緊縮性的措施,

隨着時間的流逝,疤痕的消退,資產負債表逐步恢復,消費活動的恢復和加速,都是可以維持的;

一直到它恢復到一個從長期來看更加正常、更可以維持的水平。

在這一意義上來講,宏觀經濟政策最突出的壓力,可能是不能出緊縮性的政策,不能出昏招;

要非常審慎地考慮其他政策的一些緊縮性的效應。



標題:高善文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最新看法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4826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