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最後的余暉
2023年,很多事情都在加速推進。
城中村改造就被提上了日程。
7月21日,國常會通過《關於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
很多人拿來跟2015年棚改對比,其實大相徑庭。
當年的主體是大中小城市的老舊破,覆蓋範圍廣,影響人群多,國家直接用貨幣收房,拆了你的房子就給幾百萬。
拆遷戶拿了錢,肯定是买新更好的房子,創造出大量需求,推動2016年的全國房價爆漲。
而這次的主體是19個大城市的城中村,還是改造爲主,受益的只是一些核心地段。
另外,《指導意見》還指出,把城中村改造與保障性住房建設結合好。
字面意思理解,城中村改造更多承擔的是住房的社會保障性這一職能。
也就是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統租房。
至於效果預期,完全不用懷疑。
張核子已經成立了房地產公司,手伸進這塊了。
你說賺不賺錢?
多的,咱也不敢說,大家都明白。
時代的紅利,確實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喫到。
只不過,你得等天上的神仙喫飽先。
運氣好,對方善心突發,不僅剩下半碗米飯,說不定還有肉絲呢!
01
都市裏的烏托邦
本文,我們只講城中村。
2010年,加拿大作家道格·桑德斯提出Arrival City的概念。
即鄉村移民在大都市生活的“過渡性空間”。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但收入不可能平等。
客觀來說,每個城市都需要大量低收入的基層勞動者,不可能每個人都是有錢人。
城中村,正好爲他們提供了一個安頓之所。
所謂安頓,不只是房租便宜,更需要一個完整的社會形態,給居民提供一切生活所需。
村外是一线城市,寸土寸金,喫個快餐都要好幾十。
在村內,消費卻只是普通小縣城的水平,獨立於這個城市。
以改造前的深圳白石洲城中村爲例。
這裏是15萬深漂的落腳地,從90年代到現在,至少容納過300萬人次。
小商販、藍領、白領,月入幾千到幾萬的都有。
聽前輩們說,2015年,一房一廳30平的租金,大概只要1300元。
而附近的小區房,起碼在5000以上。
當然,比起精裝修的小區,這裏是髒一點、亂一點,到處是密密麻麻的電线。
但除此之外,它還有什么缺點?
沒有!
這裏的地理位置實在太好了。
東西北三面環林,南面近海,無論風水還是環境,都相當優越。
而且,白石洲正好位於深圳東西向的大動脈—深南大道的南北兩側,距離地鐵1號线白石洲站和世界之窗站不到800米,到地鐵2號线紅樹灣站,不到900米。距離11號线紅樹灣南站,也僅有1.1公裏。
滿足了大部分上班族的通勤需求。
本來,大家就是來打工的,租房不過是個睡覺的地方。只要通勤方便,住哪裏不是住?
離三個地鐵站一步之遙
除此之外,清晨去上班、晚上下班回來,各種路邊檔、小飯館隨便喫,便宜又實惠,煙火氣息十足。
這裏,是一個獨立於城市完整小社會,有診所、書攤、KTV、夜宵店、飯館、服裝店、超市、按摩店、發廊、幼兒園等等。
打工人的任何需求,都能得到滿足,甚至能提供相當一部分的就業。
還要什么自行車?
總而言之。
城中村不僅僅是一個住所,也給了在大都市消費不起的低收入者一個完整的生活。
質量上,雖然是低的,但是完整的。
相當一部分在大城市找不到歸屬感的人,只有在這裏才能安心。
可惜,未來代替這裏的,是一棟棟幹淨整潔的高樓。
不論是改造成統租房還是作它用,一半以上人都會選擇撤離。
往關外更遠更偏的城中村遷移。
一方面是煙火氣沒了。
另一方面,是住不起。
02
靈魂何處安放?
一线城市放不下肉體,老家縣城放不下靈魂,這是當代打工人的真實寫照。
講道理,到北上廣深務工的人們,基本都不會在這兒买房。
至少,現在是這樣。
一個是买不起,二個也沒必要。
大多數人的選擇是,在老家买套房供着,自己在一线城市住出租屋。
我在這邊賺錢,等幹不動了直接回去養老,不香嗎?
我都背房貸了,肯定不會傻裏傻氣住大幾千上萬的精裝公寓,城中村是最好的選擇。
對剛畢業的年輕人,以及大量收入不高的基層勞動者而言,更是如此。
虛頭巴腦,要那面子幹什么呢?
所以在一线城市,租>买,本身就是未來大趨勢。
它也是一個比較確定的金礦。
可以預見,租房市場的規模,必然是越來越大。
這些年,各個城中村都出現了不少長租公寓,就是很明顯的證據。
這樣的市場,如果任由市場野蠻生長,確實不太好。
韓國租房市場暴雷的例子,就在眼前。
前幾年好些個長租公寓暴雷的事件,也並不遙遠。
由政府來統一管理,做“統租房”,確實是個解決方案。
所謂統租房,初衷當然是極好的。
由政府出面,統一收回房東的房子,再統一出租,進行改造。
同時,官方還承諾:租金原則上不漲價,並提供搬遷補助。
多少帶點公共福利的性質。
但是,爲什么這么多人不买账?
還不是因爲錢。
租金漲跌,歸根結底,還是由供需關系決定。
今年深圳目標籌集保障性住房,雖然只有5.2萬套,只佔全市城中村租賃住房總量的1%。
看起來並不多。
但租房市場看的是半徑,牽一發而動全身。
打個比方,甲村的房子統租了,是不會影響50公裏外的乙村,但甲村10公裏內的房租,必然會漲價。
因爲他們的工作、小孩上學地點就在附近,當然優先選近的地方。
比如前段時間上了熱搜的白芒村。
很多租戶5月中旬剛剛籤約,6月底就被房東毀約,要漲價。
不接受,就搬走。
即便後續都整改完了,也不可能說房租能和從前的城中村一個水平。
那就真是做慈善了。
現在大城市的裝修成本真的太高,按最低預算,800 元每平,30 平的房子就是2.4 萬。
如果統租方是10年租約,那么平均每個月起碼要漲價 200 塊才能回本。
這還是最理想的情況,如果加上樓內外的配套設施,健身房、小賣部、管理處這些,可能還要漲更多。
比如,深圳第一個試水統租的元芬村,2018 年就开始由第三方民企微棠進行收房、改造、運營。
房東和租戶都反映,租給微棠的房子,同房型漲幅在400-1400元不等。
就以最低的400塊算,相比本來就一千多的房租,已經不少了……
羊毛出在羊身上。
改造舊房的成本,必然由以後的租客承擔,這是毋庸置疑的。
03
尾聲
這么些年,往往因爲人口流動量大、生活成本低,城中村直接與貧民窟劃等號。
多少帶點貶義。
但是,它便宜。
只要它便宜,城中村的存在,就是合理的。
不論做怎樣的轉型,城市的發展,離不开基數龐大的低收入勞動者。
而後者,爲了生活,也不得不湧進大城市養家、謀生。
他們需要一個安頓之所。
講道理,城中村對大城市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它是髒亂差,但它彌補了廉價住房不足的缺陷,緩解了大城市低收入者與社保職能欠缺的矛盾。
但是,沒有任何機構承認這一點。
從宏觀視角來看,髒亂差的城中村,是醜陋的,有損國際化大都市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這些土地,原本可以發揮更大的經濟價值。
這是一種俯瞰視角,只展示城中村的髒亂差,與高樓大廈的格格不入,引起高高在上的旁觀者抗拒與反感。
但對真正在這裏生活過的人而言,更喜歡平視的視角,能看到普通人的生活。
這裏,曾經是無數年輕人夢想的起點。
一座城市的經濟強盛,不僅僅是表面的繁華,更因爲在這裏的每一個人。
所有充滿魅力的城市,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外來人口愿意留下。
據最新數據,深圳外來人口共爲1140萬,佔比超過70%,大部分都集中在一個個城中村。
而他們之所以如此選擇,當然不是因爲多么誘人的條件。
而是只能將這兒,當做自己在大城市的起點。
在這裏,我們或許看到過這些景象。
凌晨兩點,有人剛加完班回家,有人穿着拖鞋下樓买宵夜,也有便利店裏玩着手機的店主、有說有笑的情侶,你來我往;
凌晨五點,有人背着包匆匆准備遠行,有酒鬼喝得爛醉互相攙扶回家,也有正在收攤的燒烤攤販,以及剛剛开張的早餐店……
在繁華的城市外,在平凡的村子裏,不管你是哪裏的人,或許都可以在街頭巷尾聽到自己家鄉的方言,同時還有夾雜着方言口音的普通話。
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這裏,雞同鴨講、相互競爭又相互包容。
連同那該死的孤獨,也隱匿不見了。
而作爲背景,巷子兩邊每一個小小的房間,或明或暗,都裝滿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言說的夢。
一切恰到好處。
標題:城中村最後的余暉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6700.html